水文,过分注水的文章。
说起“注水”,我们就不得不想起前两年很火的“注水肉”事件。厂家为压低肉价、牟取暴利,将生肉注水销售,视食品安全与市场秩序为无物。
我先谈“注水肉”并不是想要说明什么,只是发现“注水肉”于“水文”而言,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譬喻:
“水”之于“肉”,恰如文字之于文章。一头牛,需要饮用大量的水,摄入大量的饲料,才一两一两地长出肉来;一篇文章,也当然是由一个个文字慢慢积累,才得以成篇。然而,人为注入的多余的水却会糟蹋一块好肉;同样,脱离文意,牵强附会的文字,也好比“注水肉”中的水,只是没有灵魂的累赘而已。
符号本没有多大意义,是它们的有效组合成就了它们巨大的价值。
我们平常写的正常文章,无论文笔如何,观点怎样,它总是有一定的主题和结构,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同样是文字的组合,但我们以文章赋予它们价值与温度。因而它们是珍贵的,值得人们去阅读、欣赏,甚至沉浸其中。
然而,有“秤”的地方,就少不了“注水”现象的存在——这俨然是一条挥之不去的魔咒。当我们开始用点击率、流量来称量文章时,“注水”的文章便随之而来:
它们“肉”的成分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纯粹是由几个字符串儿、网图、不通的词句堆积而成,像污秽的血水;
有的是大量的信息东拼西凑,毫无重点与逻辑,浪费读者的时间、精力和感情,像马肉狗肉绞在一起,泡在水沟里各自发臭;
有的打着漂亮的标题吸人眼球,而对广大网民的点击不负一点责任,像挂着新西兰高级牛排的牌子,卖着长了肺炎病毒的蝙蝠肉……
也有人会这样反驳:“纵使‘水文’再坏再臭,也不见得构成多大的危害。既没有人逼你写,也没有人逼你看,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可,何必赶尽杀绝?”
而这篇文章正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对网络“水文”深恶痛绝?”
水文,“没有营养”是另一种“有毒”
菜市场里其实也有给蔬菜洒水保鲜的做法,严格地说也有一定“拿水当菜卖”的嫌疑,但往往可以得到人们的理解。因为植物的自然吸水能力极为有限,且基本无害,这两点与“注水肉”有着天壤之别。
同样地,我们的文章含有一些“水分”也是常见且难免的,谁能几千几百个字写下来还能做到绝对的言简意赅呢?但是我们对质量的追求以及对文字的尊重足以将自己的文章与那些严重注水、量产化生产痕迹极为明显的网络“水文”划清界限。
前面已经提过,网络“水文”的生产就是冲着流量去的,这就要求它自身具有吸引力强、受众范围广等性质,才能更容易被注意、更频繁被点击、更快速被消费。
久而久之,“量变引起质变”,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质量,果然崩得一塌涂地。质量,成本太高,太奢侈。因而对网络“水文”而言,“没有营养”尽管是污名,却也是立命之本。
到现在,我们随处能看见标题妖艳,内容要命的网络“水文”。审核、监管制度的缺席,微额的生产成本,微乎其微的影响力期望,直接导致了网络“水文”的漏洞百出:
错别字、语法错误争奇斗艳,标点符号随便乱按,用语习惯令人哭笑不得,章法、结构就更不用提,偏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主义”。
知识和信息上的毛病也比比皆是。古装剧的桥段说成历史事件,时事资讯过分解读,大肆煽动民族情绪……常常让人怀疑是故意出言不逊,引人点击、浏览。
不是我钻牛角尖。文章,错误可以有,但态度不能没有。
此外,它们还热情地扑上我们的屏幕,更带有一种“独具一格”的毒素。
最诱人的毒蛇,懂得如何把最坚定的猎物引出洞来。它们知道你的猎奇心理,知道你的兴趣,甚至知道你贫乏的自控力!我们一不留神,就会踏进它们精心打造的陷阱,用自己大把大把的宝贵时间为“水文”生产者们牟利。
落入圈套的人会知道这不仅仅是个圈套,更是拿一点点精神毒品收买人精力、时间和意志的魔鬼交易,更是为了一己私利——一点点的关注量和广告费,而把人改造成流量奴隶的商业阴谋。
“没有营养”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没有营养”,其本身就是一种“有毒”。
水文,正在向我们的大脑注水
信息爆炸时代,最可怕的流行病叫做“脑子进水”。而“水文”正是这一疾病的一大病原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兴起,我们或有意或无意地接收到的信息每天都在不断增加。而人类与生俱来的八卦体质与好奇心理会刺激我们去获取更多、摄入更多。如果做不到理性地克制住自己对新奇事物无尽的好奇,做不到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筛选和处理信息,就只会在信息的黑洞中迷失自我。
一篇篇地刷“水文”,或许是件很爽的事。好奇心每被满足一次,就会再去追求下一次的快感。醉生梦死之间,我们沉醉在不停摄入信息,收获“新知识”的幻觉里;大梦初醒之时,才发现那些所谓的信息没有在脑中留下任何痕迹,仅剩的少许也通常不见得有什么价值。翻看历史记录,里面记载着的是满满的空虚。
打开电脑,大量的信息滚滚涌入我们的头脑,而那些不能为我们所用的,只会让我们束手缚脚:
我们刷着“学霸如何快速写完寒假作业 悄悄告诉你三大秘诀”,不如马上放下手机,开工动笔。
我们读着“鬼谷子教你洞悉人心 最后一招实在太毒辣”,为什么不腾出时间与家人聊天,与朋友相伴?
我们记忆着“这些动作每天坚持做 半年不暴瘦我给你跪下”,什么时候才站起身,抬一抬头,甩一甩手……
手机振动不断,花花绿绿的讯息接踵而来,而那些浮躁浅薄、趣味低级的,只会让我们娱乐至死:
“少妇和公公单独在家竟发生这种事 丈夫:当场崩溃”——发生什么,煤气泄漏么?
“女生接受你的三大信号,傻小子别挠头了,该表白了”——我看你是该醒醒了。
“外国小哥实验系列:用牙膏挤满马桶,再按下冲水键会怎样”——还会怎样?会浪费时间和金钱。
……
“水文”正在我们的网络环境中大肆流动,尽其所能地向我们脑中注水。读惯了没有营养的碎句,再说不出有价值的话语;学够了“三大秘诀”“七个小秘密”,再也学不会信以相友,诚以相待;渗尽了浮躁与戾气,再也找不回耐心与理性——沉静时,一片茫然与低迷。
试问,脑袋装满了“水”,我们何以思考价值,何处放置心灵?
水文,正在败坏我们的阅读习惯
现在网上都流行说一个“刷”字,如刷微博,刷空间,刷抖音等等。大拇指在屏上不断滑动,眼睫毛像刷子一样把闪过的一条条消息“刷”过去,时不时点一下刷新,然后接着刷下去。内容不用细读,瞄到几个关键字,大概了解情况就好,可能是因为本来就都是可有可无的信息。小时候看姐姐玩微博,手指不停向上滑,指甲和屏幕接触发出“啪啪啪啪”的声音,我还以为她是在翻很早以前的记录,后来才知道网络达人们就是这么“刷”的。
而“水文”,其数量之多、流量之大、结构之单薄和内容之浅显都是互联网上各类信息中的极品,刷起来可是能吹起一阵风的!除了黑体的小标题和几张图片,似乎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停留的了。
我倒不是想说“刷”不好,我想说的是,“刷”多了,“刷”惯了,那是绝对不妙的:
我们越是能“刷”,能记忆的就越少。许多人收到重要通知,也就习惯性地像刷“水文”一样刷过去——“时间……地点……收到,没问题!”而到了临时呢,就变成了,“时间?地点?哎呀我记得看过的……”他确实“刷”到过这些关键信息,但是他也习惯性地不去记忆或者马上遗忘。
我们越是能“刷”,能专注的就越少。有些人阅览网上的文件报告,很难保持专注,大脑让他们像刷“水文”一样,习惯性地刷过去——他们无法钻入到屏幕上的任何文字里。尽管反复地提醒自己,要认真看内容,要抓住细节,可是一不留神,眼睛就自动往下溜,只去看那些标题。
我们越是能“刷”,能思考的就越少。你看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对传统的文本再也难以提起兴趣。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刷过去、刷过去、刷过去的,无需成本的快感,习惯了直接从最直白的文字中提取最浅显的信息——对他们来说,那些必须细细品读而又未必能看出什么名堂的文章,太费劲,太无聊……
更严重的,是我们甚至会将在各种屏幕上养成的不良阅读习惯带到纸面上。今天,当你捧起一本名著,是否还能像旧时那样沉浸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同作者一起遨游、思考、热泪盈眶?
水文,必须剔除的网络文化糟粕
新媒体的强盛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快速提高,然而,获取信息效率提高并不绝对意味着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也在提高,其原因不仅在于我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更在于大量网络垃圾的存在。何为垃圾?无用之物就叫垃圾。
网络垃圾的含义很广,而我们所谈的网络“水文”正是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稀释网络资源质量、破坏用户浏览体验,是包括“水文”在内的网络垃圾的共同罪状,不再赘述。
此外,大量的网络垃圾散发的臭气更加剧了网络本就存在的腐坏之气,被网络覆盖着的我们都将是受害者。当网络环境演变得愈恶劣、愈复杂,最先被赶走的将会是那些最干净、最简单的人(也许他们就没有进来过)。下一批离开的将会是那些自尊心强、志向高远的作家、画家、新闻工作者等等,毕竟这里只有流量,而缺乏真正的“读者”。高尚的人会走,安静的人会走,最终留下一批东西臭味相投。
当然,我所说的“离开”和“走”并不是指彻底脱离网络,而是会失望而产生抵触。没有了这些人,谁来丰富我们的网络生活?
尽管如此,“水文”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浏览量,点赞数成百上千,评论区沸沸扬扬,信息公司的主管们和自媒体运营者们看着蹭蹭上涨的粉丝量和纷纷到账的广告收入捂嘴偷笑。与此同时,真正有事要说、有感而发的好文章常常由于不具有“水文”的快餐性质,反而被忽视,被埋没;要事在身的人常常为找不到优质信息而苦恼。
或许你会觉得我说的太夸张、太遥远,其实一点都不。在我们身边,包括“水文”在内的种种劣质信息,正真真切切地侵染着我们;以上所谈到的种种消极影响,也都正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在信息的无边海洋里,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下沉——这不是将来时,而是正在进行时。
网络“水文”,是毒品,是麻药,是急需剔除的文化糟粕。它所支撑着的产业很大,所埋藏的劣根很深,我们也许无法马上摧毁它,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与之对抗。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评论,也不搞批判。我不去谴责那些写“水文”的,也不去批评那些读“水文”的,甚至也不指望制度来改变一切。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唤醒大家对网络环境危机的意识,看清低质信息泛滥的危害。对抗文化问题,不能仅仅依赖制度,必须要从人的意识入手——这才是我们对网络“水文”的最佳反击。
打败“水文”,很难吗?不会太难,抓住敌人的特点,坚定自己的立场,你也不点,我也不点,它们自会灰飞烟灭。
问题仅仅在于,我们是否足够团结,足够坚定。
为了写这篇文章,逼自己上网找“水文”来看,这是林某有生之年查找资料最顺的一次……
飞天侧旋1080度无水花跪地,同校Versifier同学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在此特致谢意。
愿世间一切文字,都能被安安静静地写,仔仔细细地读。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
02 发私信给:朋友是老酒 瑾字翁 王大珊 韩涵微语 无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