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工作很努力,熬夜加班,却被周围人认为:交出这种程度的成果,应该用正常的上班时间就够了吧?
上级抛给你一个问题让你去解决,你想都没想就开干,最后完成却不是上级想要的,然后返工重做?
痛不痛苦?悲不悲惨?
要处理好问题,那么提升生产力是关键,同样8个小时的工作,你能输出更多的成果,那么你的价值就会更高!
要提升生产力,需要先了解生产力公式。
这个“生产力”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以多少的输入,产生多少的输出。
若想提升生产力,就必须事半功倍—删减劳动力和时间但交出相同的成果,或者以相同的劳力和时间产出更多的成果。
就我的认知,解决问题主要从两个维度去分析:一个是“议题度”,一个是“解答质”,并为此建立一个价值矩阵。
议题度:指目前的情况下,找出该问题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
解答质:指在对于该议题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有价值的工作”,产出高效的成果,也就是价值矩阵右上方区域的工作呢?
无论是谁,都是从左下方区域开始的。
这条沿着左边走以达到右上方的路,称之为“败者之路”。
因为在矩阵中,横轴“议题度”低的时候,无论多么努力拼命地挤出答案,终究也是不能提高其价值的,因为“议题度”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解答质”。
因此,不经思考就闷头工作时,大部分工作都以低质量的输出带过,工作会很粗糙,很可能变得无法产生高质量的工作。
如果要接近右上方区域,应该采取的解决方法是:先提升横轴的“议题度,再提升纵轴的”解答质“。
到了这里,应该知道为了实现解决方式,一开始的步骤,应该将范围缩小至“议题度”高的问题,就算要多花费时间也势在必行,因为集中处理“正确的问题”的这种“正确的训练”,才是迈向成功的关键。
一般人看到问题,很容易就想“赶快找到答案”,但是,真正首先应该做的是判断该解答问题的本身,也就是“查明议题”,然而这可能是违反人类本能的问题解决法,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反正实际动手后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想法,最终与自己的目标相背离。
很多时候,上级或领导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并没有特别明确,或者想的与表达的有所偏差,表达的与我们理解的又有所偏差,所以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去挖掘。
什么是好的议题?
1.一个好的议题,必须是一旦找到答案,就会对之后的讨论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2.含有深入的假说。
3.可以找到答案的。
在了解了“什么是好议题”之后,那么我们接下来,该思考如何去发掘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了。
所谓一手信息,就是没有经过任何人过滤的数据,听起来很基本,但是却很少有人对这些事情可以做到如同呼吸一般理所当然。
例如:iPhone8发售的时候,许多媒体都唱衰苹果,说专卖店人很少,积货很多,然而实际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到一线去看看结果会如何?会不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很多时候,需要亲身去感受,才能理解一线发生的事情,而且有时候咋看一下毫不相关的事物,一到现场却是紧密的联动,或者以为是联动的实际上却是分离的,许多问题的死角,在二手信息中是体现不了的。
掌握基本信息,这里需要遵循一个原则:MECE原则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简称MECE,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例如分析“鸡蛋中的成分对健康的影响”时,那么就需要将鸡蛋分分解成蛋白跟蛋黄两个部分,而蛋黄跟蛋白是彼此独立的,且也没有遗漏。
数字:如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营业利润率、等等之类的数字,根据所要解决问题所处的环境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根据过去的脉络,找出问题所处领域、业界、企业等的常识及一般共识,涵盖基本的内容。
通过掌握整体架构,对既有问题在该架构中的定位、解释等进行分析。
根据上面所讲的,要想提高生产力,在查明了议题后,必须充分提高“解答质”才行。
为了更好的分解议题,我们可以使用基本的“where、what、how”模版。
where:该锁定什么领域?
what:该建构什么样的策略?
how:该如何具体实现?
分解完议题后,单独被分解后的子议题进行单独整和。
针对最终想传达的信息,将理由或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并列”的形式列出,以支持该信息。
在基础工作做好后,接下来就是正确地分析。
那么我们一直在说的分析,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分析就是比较,公平公正地相互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
定性的分析,主要就是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但是分析方法的使用中,有超过一半是使用定量分析。
那么分析思维的地处逻辑只有三种
确定相同变量,比较不同的变量,就是一般的比较方法
构成就是将整体与部分做比较。通过对部分与整体进行比较,确定部分在整体中的意义等。
变化,对应的大部分是以时间轴为基础的比较相同的事物,比如昨天和今天的商品价格波动等。
如果按该方法进行正确的讨论后,解答应该已经提升到较高的质量了,并且根据我们的目标,输出的应该是“议题度“高、”解答质“也高的输出。
在输出的形式上,比较好的是运用图表的形式去表达,因为逻辑的结构和分析表达都可以体现出来。
同时在个人表达上进行预演及排练,对容易招来陷阱或误会的表达上多加琢磨。
论据支持信息是很重要的确认事项。想要表达信息就要准备好适切的证据。
人从看见图表到做出“理解了”的判断的时间,大约15秒,大部分是10秒左右。
人们就是在这十几秒的时间判断“要不要阅读这份资料”的,所以每一张图表需要严格遵循一个表达信息的原则,突出重点,减少其他非重要的信息。
一路到这,信息思考的步骤也介绍完了,从下一次工作开始尝试构建自己的模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