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十大原理

引言

经济一词,来自于希腊语oikonomos,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这一段说的就是家庭分工和资源分配的问题,就是谁挣钱最多,获得的家庭资源越多,地位也就越好。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稀缺资源: 经济学上讲,既有限而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称为相对稀缺资源,或简称稀缺资源。稀缺资源是在零价格下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资源。

通常来讲,稀缺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社会资源的管理就尤为重要。

谁来吃鱼子酱或者吃土豆?谁坐特斯拉或者挤地铁?谁来种地或者设计电脑软件?社会需要将人们生产的物品、服务、工作进行分配。

因此不能生产所有人需要的所有物品。
就如在计算机中的hash函数一样,有限的数,去代表无限的状态,那就必将产生重复,我们称之hash碰撞。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资产相关的决策,研究人们如何相互影响,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比,价格上升的速度。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微观经济学)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吃就得拿东西来换。换与不换需要决策。
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你选择加班,就会失去学习理论知识时间。
你选择学习数学,就失去了学英语的时间。
这一段蕴含了机会成本的本质。

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黄油”政策,确定了国家将重心偏向军工的策略。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效率与平等之前的选择。

效率: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说白了就是物尽其用,合理使用稀缺资源)。
平等:指将这些利益平均的分配给社会成员。

经济中的效率:用“时间”来衡量经济效率是错误的,“时间”只是经济成本的一个方面或一部分,而不是经济成本的全部。数学中的效率衡量是在变量固定的基础上衡量的,而经济中的效率实际是有诸多的变量在里面的,从诸多的变量中寻找均衡,使经济效率达到最大化,十分重要。我们在完成一项经济活动时除了要考虑它的的“时间成本”以外,还要考虑其它成本;如果我们在完成一项经济活动时只考虑在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不考虑所付出的其它的成本和代价,能说有效率吗?典型的案例就是软件产品的设计,软件设计需要程序员,假设一款软件设计完成需要3名程序员耗费12天,那么6名程序员设计完成可能就需要10天。后者生产需要的时间是少了,但是肯定效率很低。

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平等原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在设计政府策略时,两者往往相互冲突。

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因为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
社会不应该仅仅因为环境管制降低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而放弃保护环境;
也不应该仅仅因为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对他们不闻不问;

人们需要了解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策略。学习经济学从认识生活中的权衡取舍开始。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一个运动员,如果不上四年大学,可以在俱乐部每年拿上几十万,那么对于这个运动员来说,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几百万,这是最大单项成本,而不是他在大学里的学费、住宿费、等。因为你不在大学,这些费用你也逃避不了。

我喜欢抽烟的快感,抽烟损害健康,那么这种快感的机会成本就是健康。
这个命题是不是正确的?我感觉不是,在没抽烟之前,健康是我本来就拥有的。但是抽烟之后你就会失去,我觉得机会成本是,除了你现在拥有的以外,你的面前有两个以上的东西可以得到,但是你只能选一个,当你选完之后,剩余的里面价值最大的那个就是你选择的这个东西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都是理性的。
当可用的机会给定时,理性人会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

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经济学分析就会变的异常困难,因为人是复杂的生物,影响变量实在太多。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描述人们现有行动的微小增量调整。
边际 = 边缘,边界

其中最重要的是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

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 > 边际成本时,企业有利可图,企业将增大生产量;
边际收益 < 边际成本时,企业发生亏损,企业将减少生产量;
因此,只有当边际收益 = 边际成本时,企业才实现利润最大化。
否则要不就是亏了,要不就是还能增大。

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注意这个成本总额是最后一个产品的成本总额,而不是第一个产品至最后一个产品的总额)。在数学上,边际成本(MC,marginal cost)用总成本(TC,total cost)和数量(Q,quantity)的偏导数来表示,也就是
MC= \triangleTC /\triangleQ。
边际成本=总成本的变化量/产量变化量

案例1:

我们拿奶茶店经常搞的“第二杯半价”活动来举例子吧。
首先我们明白边际的概念。
如果我是店主的话,刚刚店员做出了两杯奶茶,那么边际奶茶就是第二杯,若做出了三杯奶茶,那么边际奶茶就是第三杯,以此类推。
好了,接下来开始解释名词。
大家都知道,一杯奶茶是用料、水、奶茶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某些奶茶店甚至能把加料与掺水的多少精准到克。
所以很多聪明的店员碰见了参加活动并且两杯点的都是一样的顾客会一次性做两杯奶茶。
这是赚的,因为店员只用了做一杯奶茶的时间却做出了两杯奶茶,边际奶茶的成本只有用料成本,并不包含人工成本。
如果一次性制作三杯并成功卖出,我会笑,如果一次性制作四杯并成功卖出,我会考虑给他加工资。
如果一次性制作五杯呢?那么我现有的容器会装不下,我必须花钱买一个容器才能继续做奶茶,这样来算就是我亏。
所以边际成本就是店员做出最后一杯奶茶的成本,随着奶茶做的越多变少,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到一定程度,边际成本又会上涨,甚至比做第一杯奶茶还多。

为了解释边际收益的概念,我的身份从店长变成了消费者。
店家搞出的“第二杯半价”的活动,看着诱人,用1.5杯奶茶的钱买两杯奶茶,但对于我这种单身狗来讲其实不然。
我一次性最多只能喝一杯奶茶,喝完就再也喝不下了,所以我图便宜一次性买两杯的话,喝完第一杯我的肚子就涨的不得了,怎么喝也喝不下。
哪怕我再喜欢喝奶茶,喝不下就是喝不下,这时候第二杯奶茶对我来说连杯水都不如,但是我还能强行喝下。
第三杯奶茶呢,我会直接喝吐,第四杯更不用说。
边际收益就是最后一杯奶茶带给我的收益,呈递减趋势。

案例2:

张三有一个40块钱的电话套餐,这个套餐里面每一分钟通话时间另外单收费五毛钱。张三每个月打100分钟电话。现在他准备打一个会带来7块钱收益的电话,预计这个电话会打10分钟。那么他打这个电话是否划得来?
愚蠢的张三想:我一个月电话费是90块钱(40套餐费+0.5*100分钟),打了100分钟电话,所以我每10分钟的成本是9块钱。这个电话给我带来7块钱收益,那我打电话的结果是7块-9块等于干亏2块。所以不打。
聪明的张三:我的40块钱套餐费反正出了,打不打这个电话都已经出了。我打这个电话的成本是5块钱(五毛一分钟,乘以十分钟),收益7块,所以干赚两块。

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该物品所获的的边际收益。反过来,边际收益又取决于一个人已经拥有多少这种物品。因为边际总是取最后一个。

水很便宜,但是钻石很贵。
因为多一杯水对于我们来说无足轻重,因为随便我们都能获得水,你可能还会嫌弃多一杯水占地方,想喝在去水龙头接就是了,所以多获得的那一部分水对心灵没有触动……

但是钻石不一样,这玩意获取渠太少,你多买一个钻石戒指,女人会更加开心,没有女人嫌弃钻石太多,因为营销的作用使得女性渴望得到更多的钻石,因为她们相信,钻石代表永恒的爱情和更多的财富。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行的某种东西。例如对惩罚和奖励的预期

人们通过对比成本和收益,得出赢亏,然后对激励作出反应。

整个经济学的中心就是激励,一个经济学家提出,整个经济学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成: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

猪肉上涨时,人们会少买猪肉,进而选择鸡肉和鱼肉,并且激励人们进入猪的养殖。

市场的高价格,提供了,买者少消费,卖者多生产的激励。

价格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对于市场经济如何配置稀缺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决策者善于利用激励: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现有的成本与收益结构,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是不是也有改变了人们的决策?)

比如:在我国是部分商品价格是国家管控,比如粮食,盐,棉花等生活必须基础物资,如果你还要种植粮食,并不会得到更多的价值,因为价格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农民会放弃种植粮食,进而到城里打工。如果政府提高了粮食价格,那么外出务工人员会回到农村继续种地。

比如,汽油税鼓励人们开小型的节油型汽车,欧美开这种车的人就比美国多,原因之一(严谨)就是欧洲的汽油税比美国高,所以并不是欧洲人觉悟高。
其他的影响还有,激励人们拼车或者坐公交车,北京地铁的起步价涨价,想必就是激励短途人们骑行或者不行,缓解交通?如果汽油税再高一点,必须使用私家车出行的人们就会考虑使用混合动力车,如果高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考虑电动汽车。

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如何影响激励时,他们的策略通常会带来竟想不到的结果。(就是想的不周全,事件逐渐发展成不可控或不符合预期)

如果道路宽大平整,没有行人,那么放慢行车速度的边际收益会非常低,因为放慢不会更安全,边际成本却很高,每放慢一档速度,就要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如果道路结了冰,那么上述条件就反转了。

当然在这里,作者主要是想阐述汽车安全带这个事,60年前汽车是没有安全带的,那时汽车事故率很高,事故中的司机和行人的死亡率基本持平,但是,当 任何速度都不安全 著作发表时,国会立法要求安全带是新汽车的标准配置。

自此以后,司机的死亡率下降了,行人的死亡率上升了,事故率也提升了不少,原因就是司机有了安全保护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当然,为了安全带边际收益最大化而去故意撞人,应该不会……不过多少有点这个意思。

这种激励反应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且带有争议,所以在分析任何一种决策时,我们不能光看直接影响,还要看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

政策改变激励,激励改变行为。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微观经济学)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剔除了那些价格高质量差的产品,这个和职位竞争差不多,哪个行业都会逐渐淘汰不适合的人,但是内卷就是恶性竞争

还有人多的地方,越容易滋生出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且价格公道质量好的服务和产品,比如大城市。

如果你害怕竞争而把自己隔绝开来,那么你需要自己种地,做衣服,盖房子,(这些事情本来可以使用你擅长的事情换来的酬劳去抵消掉的)

小城市东西,又贵又垃圾,因为没有通过充分贸易的过滤,也就是缺少竞争或者竞争不充分,相对于大城市来说

这么说的话,本地化的保护政策是对还是错呢?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改革开放前,我们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政府起主导作用,由官员决定稀缺资源的分配。以及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谁来生产?谁来消费?他们依托的理论是: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

现在的人们都会对计划经济指手画脚,但实际在没有经验的初生国家前提下,计划经济是最符合人们的直觉的产物,假设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没有指挥者,人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会杂乱无序,谁去打水、谁去打饭、谁去占自习室的座位、谁去英语课签到。这多有秩序啊,简直完美的安排,在局部中这大部分是对的,但在整个经济中,就是错的,这个有点像自然生态,如果想恢复自然生态,人们最该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让自然自己调节。无为而治。

我们搞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其中的利害关系没有那个国家的人能比我们中国人更懂了。

现在我们是市场经济,让市场自行调节,企业去决定雇佣谁,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谁工作,购买什么。企业与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利己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这里面的奥秘亚当斯密也做了解释。

《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那就是价格,前面说到的班级的例子,就是其中没有明显价格的指向。而市场是有价格的。这是本质区别。价格反映的是市场的成本,而不是你自己认为的成本。

看上去很混乱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很有秩序的。

滴滴出行的出现,使出租车司机很是恼火,在我们遵化这种小县城甚至出现过跑滴滴违法的荒唐地方保护政策,我很纳闷,出租车和地方政府到底是什么关系?要这么拼命护着?原来,会触动到一些人、一些团体的既得利益。那这就不奇怪了:物品与服务的供给者通常并不喜欢新竞争者。但对消费者来说,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使市场运行得更好。

在这里插入一个案例,在我们公司对面,有一个地下饮食区,我们一直在这里吃饭,环境一般。突然有一天,饮食区隔壁又开了一个饮食广场,由于新的饮食广场,干净卫生,超过70%的人都去了这里,导致老的客源断崖式下跌,为了重新拉回食客,老饮食区搞了好多优惠,并且饭菜质量也并没有下降。只就说明,竞争的受益者是消费者,试想一下,如果两家饮食广场联手垄断经营的话,消费者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回到滴滴出行,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滴滴是比出租车便宜的,因为平台做了很多中转工作,前期这几乎是免费的平台服务,以至于司机和乘客都省去很多成本(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成本还是在以后还回去了。)并且在天气恶劣或者下班高峰时,司机可以加价,对于这种行为,85%经济学家是支持的,并且认为这是增加了消费者的福祉。因为尽管涨价有时会使消费者消费者花更多的钱,但是这种激励使得司机做出反应,即在消费者最需要出租车时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此外,涨价有助于把资源配置给愿意为出租车服务支付最高价格的消费者,并减少了寻找和等待出租车的成本。

这段有点意思,我的理解是
案例1:

a月薪10万,b月薪3000,两个人同在一家公司上班,(在这里,我们有件事得达成共识,挣多少钱基本和为社会做的贡献持平。)
下班时间突降暴雨,a愿意出10元/公里,b只愿意出3元/公里,很明显a可以早些打到车回家好好休息,第二天精力充沛上班,反观b就惨了,他几乎打不到车,因为出7元/公里和5元/公里的人还大有人在,看来他只能等雨停或者走回家了。

案例2:

a月薪10万,b月薪3000,两个人同在一家公司上班,今天天气不错,下班时,a愿意5元打车,b愿意10元打车,因为b拉肚子了,着急去医院拯救肠胃。

根据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价格增加对事物发展是有利的一面的,案例1中,为什么a能如此轻易获取便利?因为他能为社会提供更多贡献。进而,社会会为贡献多者提供更多资源。案例2中,没啥逼事的人不愿意给司机加价,着急去医院的人就愿意,这样资源就倾向于更需要它的人。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看不见的手如此强大,为什么还需要政府?(学会识别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

1. 政府能落实和维护规则,看不见的手才能发挥作用。
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如果一个农民预见到他的谷物一定会被偷走,他就不会种植庄稼;
如果无法确保客人一定会付款,那么餐馆就不会提供食物;
如果太多的顾客通过非法复制来逃避付费,一家电影公司就不会生产电影;

(这一点和当下的“躺平”非常像,打工者预见了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果实都要被剥削9成,那么他们就会不再那么努力,只产出1成,这一成是维护生存必须的那一份,他们知道,再怎么剥削,起码得让他活着。)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产权是指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我们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律来保护我们的产权,而无形的手则需要在我们拥有稳固的产权的前提下,来发挥作用。

2. 无形的手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大体分为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也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标,要么是做大蛋糕,要么改变这个蛋糕的分割方式。

先说效率:当无形的手不能有效配置资源,让蛋糕变大时,就是产生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原因是外部性(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影响)。典型的例子就是污染。因为市场不能把污染的成本算在内。

另一个原因是市场势力(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某个经济活动小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假如小镇只有一口井,那么拥有这口井的人就不会受到残酷竞争的约束,进而限制水的产量来收取更高的价格(物以稀为贵,有人可能疑问,少的东西如果没有价值,也一定贵吗?注意,这个世界上没有没用的物质,只有不会用的人,人们现在大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可以绝对的认为,少的东西,就一定贵,一个现实例子,拿破仑加冕,头戴铝制皇冠,因为当时铝比金还稀少)。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自己垄断,人人又都想反别人的垄断。

再说平等:即使看不见的手带来了效率,也不能消除经济福利分配上的巨大不对称性。因为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购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报酬。

大影星直播吃饭,也比中科院院士直播授课挣的钱多,因为显然大多数人不愿意为理论知识掏钱,而更愿意看表演,因为他们喜欢。

看不见的手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拥有充足的食物、体面的衣服、完善的医疗。根据某种政治哲学,这种不平等要求政府进行干预。实际上,许多公共策略,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政府并不是总能改善市场结果,因为公共政策不是天使指定的,而是有不完善的政治程序指定的。有事所设计的政策只是为了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
有时政策是由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领导人指定的。应该学会如何分辨政策的好坏,以及某个好的政策是提高了效率还是促进了平等?

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情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宏观经济学)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和人们的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经济”,这是微观经济学,之后的三大原理组成了整体的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学。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各国收入水平差距巨大,2014年的人均年收入:
美国:55000美元
墨西哥:17000美元
中国:13000美元
尼日利亚:6000美元

这种差异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的国家的人们拥有更多的生活品和医疗。

美国历史上,年收入每年增长2%左右(根据生活费用变动经行调整之后)。这个增长率,人均每35年翻一番,一个世纪中,人均增长了8倍。

怎么算,依靠复利,复利公式 F = P(1 + i ) ^ n, 其中:P=本金;i=利率;n=持有期限,书中求得是倍数,所以不把本金P包含在内,既得 (1 + 2%) ^ 35 = 1.9998895526624565, 所以就是2倍。一个世纪100年,相当于3个35年,每个35年翻一倍,就是 2^3 = 8 倍。

是什么带来差距,生产率(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老师更细致解释:生产率是每一个工人每一小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理由是每个国家的工人的工作时长不同,美国比法国人均GDP高30%,不能说明法国生产率比美国低,因为法国人每年有很长的时间去度假。)

就是A国每人每天能造2斤大米,B国每人每天只能造0.5斤大米,在和平时期,肯定A国人过得好。
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简单的,如果在一个时期,生产率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是次要的。比如,有人把美国20世纪的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归功于工会和低工资法,但其实真实原因是它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率。另有人说,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收入放缓是与日本和其他国家激烈的竞争导致的,但真正的敌人是自身放缓的生产率。

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公共政策也有深远影响。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分析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

1.受到良好的教育
2.拥有生产物品与服务需要的工具
3.获取最好的技术提高生产率

问题,生产率和生产力区别?

一个是最大单产量,一个是最大总产量。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921年-1922年,德国物价上涨了2亿倍,到了1923年12月,上升至4815亿倍
1921年,希特勒取代安东·德莱克斯勒成为纳粹党领袖,这和当时的恶劣的经济环境脱不开关系,德国人们需要激进的领导人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这就是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
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罪魁祸首就是货币量的增长。
正常来说,轻微的通货膨胀能带来益处,真正产生严重问题的都是情况严重的通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更加严重),要保持正常的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与生产总值之间应该保持固定的系数。

人们通常只关心涨价的产品,忽略降价或者保持原有价格的产品。所以老是感觉周围的东西都在涨价,造成通货膨胀的自欺欺人的错觉。

单个产品的涨价不能说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要看整体水平。而和整体直接相连的,就是货币的印发。

问题是国家为什么要超发货币?
其中之一就是资源合理分配,国家需要调整资金流向的重心。比如国家想要支持房地产,当前市场上流通着100万货币,对应着100万个资源,国家又印刷了100万货币,这个部分货币从印刷厂出来后,直接进入央行,央行再下发商业银行,央行通过策略或者限制,使得人们愿意向银行贷款从事房地产相关投资,但是,市场上只有的100万资源现在对应着200万货币,反映到民众就是原来1块钱一捆大葱,现在要2块钱了,因为钱被稀释了,多余的钱由央行再分配。

这个应该好理解,新的问题在于,市场如何感知这多出来的钱呢,央行每次印钱会不会对民众公布?

如果是依靠市场自身感知,过程是缓慢的,那么越先知道信息的人越能受益。

假如央行印钱提前通知了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为什么央行要通知我),如果我有幸成为第一手贷款人,那么我带了款马上购买固定资产,比如商品房,花了1万,因为我知道马上就要通货膨胀了,等到市场完全感知到了多余出来的钱,价格就提升了一倍,我买的房子可以卖2万了,我一分钱本金没花,净赚1万。

市场是什么时候完全感知通货膨胀了呢?
最底层的人得知市场整体涨价的时候。也就是老百姓。

当一国政府大量发行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这个价值不是货币本身的价值,而是货币对应的市场货物的价值)。

从美国经济史上来看:
20世纪70年代高通胀与货币迅速增长有关;
近年来低通胀与货币缓慢增长有关;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长期来看,物价水平的上升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
但在短期中,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且更具争议性,大多数经济学家这样描述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

1.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2.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参与生产和服务。
3.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上述推理过程(逻辑学的概念,命题,推演)得出一种在整个经济范围内的最终的权衡取舍: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一些经济学家对以上观点仍有疑问(俺也一样,感觉上有点理想化,实际环境中会复杂得多)。
但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

当失业率不能接受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当通货膨胀率为社会不能接受时,就应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不会同时发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是此消彼长的。

这种权衡取舍关系在分析经济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周期: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或雇佣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简单来说,就是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经济所经历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由于这些货币与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潜在力量,所以,决策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奥巴马做了一次上述实验:
2008年-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严重的衰退,由住房市场不良拖欠引起的金融体系问题扩散到经济的其他方面,从而引起了收入下降和失业激增。奥巴马提出,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美联储也增加了货币供给,目的是减少失业。

但是大家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也会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水平。

从2021年看来,确实问题不小。

百度了一个回答,感觉还算靠谱,如果错误,后期再修正。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短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拉动需求,需求可以拉动就业,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的话,就业就不能拉动,那么就会出现失业,所以说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如果从整体的国家经济健康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可以理解成国家的经济体变成一种不断浮肿的状态,或者说是形成了经济泡沫,而泡沫又始终是要破灭的。
所以原理十也说了它只是看似解决了短期失业率的问题,长期的失业率解决不了,更可怕的情况泡沫失控后又大范围的破灭会产生经济危机,也就产生大范围的失业。
所以如果是站在以百年大计来治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会发现原理十根本不合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179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29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032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3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31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3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1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74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13评论 1 29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6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5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54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3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1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5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78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