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哪吒之魔童降世》来势汹汹,在卷走49亿票房收入的同时,口碑爆棚,成为暑期档的一匹大黑马。也让我们看到国产动画片在向国际接轨的进程中迈出了有力的一步,是一次由内容到形式的长足迈进和华丽转身。
首先看人设。
取材于中国神话人物,但进行了合理而大胆的发挥和改进,诞生出一个具有现实有意义的中西合璧式的英雄人物——哪吒。
魔珠和灵珠的设定将人性划分为两面甚至多面,符合“孩子是带着无数可能降临人世”的教育认知。至于成“魔”还是成“仙”?虽与孩子后天成长的环境相关,但更取决于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借用其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直接人心的“个人奋斗者宣言”,一语道出当下年轻人的心声,反叛而倔强。
片中,哪吒已不再是囿于神话故事中的李靖之子,不再是那个受敖并父子欺凌含愤而亡的神话人物……“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手法在该片所有人物设置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换言之,导演和编剧在用哪吒这个虚构神话人物的诞生和三年的成长经历映射现当下广罗大众成长的故事,有触动、有痛点、有共情,更有启发意义。
这样一个上通神界下接地气的人设注定是可取的,是成功的。
其次,好的人设需要好的故事做支撑。
哪吒由魔珠孕育而生,天生为魔,做任何坏事不足为奇,他的顽劣不堪与玩世不恭合情又合理,且不能过度令人讨厌,不利于人物最终的反转,所以在故事情节尺度的把握上恰如其分。哪吒受到诅咒的命运和最终的抗衡不但悲壮,且更显英雄做出抉择的伟大。
故事主线的设定有悲伤、有欢乐、有成长、有变化,将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生动活泼。为了使故事段落呈现出的反转和戏剧效果更引人入胜,其中借助了现代化道具,例如指纹解锁,对这样的设计个人并不是特别认同倒也不反感,总觉得应该有更贴切和高明的融入。
其中一些中国元素的应用,非常值得赞叹,例如《山河社稷图》的奇幻之旅,以及离开社稷图所需的“神笔”开路,很好地推介了我们的神话之源。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影视作品的立意是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
统观《马达加斯加》、《海底总动员》、《狮子王》、《冰雪奇缘》、《飞屋旅行记》、《疯狂原始人》、《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这些经典动画片,贩卖的永远是关于“信心、爱和自我成长”的主题立意,传递的永远是满满的正能量:爱、分享、宽容、自信、坚持、勇气……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播撒下健康的种子。
《哪吒》也是一部有关自我成长的故事。和所有优秀的主人公一样,哪吒最终通过战胜自我而取得胜利。为孩子和当下年轻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是一部具有营养心灵的动画电影。揭示的主题只有一个:人生的敌人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自己!
最后,谈了种种优点后,有一点不足要谈。
如果此前我担心的是国产科幻和动画想象力的匮乏,那么《流浪地球》和《哪吒》足以打消我这方面的顾虑。但个人认为这两部国产大片犯下了一个共同的不足:主人公身上的“痞气”。具体表现为任性、目无尊长、动作粗野,动辄爆粗口,似乎这样才能表现出主人公的“个性”。
在看了那么多的国外优秀动画片后,有一个共识是:所有主人公都是阳光、正义和智慧的化身,充满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行为举止都给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因而,对“哪吒”体现的这点不足非常纠结。
不知道是为了迎合当下市场故意而为,还是误将玩世不恭当做个性标签,丝毫不觉满口秽语拉低了人物的层次,实乃塑造人物的一大败笔。由此及彼,联想到近几年卖座的影片,主人公似乎都很市井……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细究之下,隐约悟出了一二:哪吒嚣张怪诞的举止、以及破罐破摔的消极做派背后透露出的是“情绪管理能力的欠缺。”受到不公正待遇张口就抱怨,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这可能是我们的文化沿袭相关。
统观中西方文明发展历史,为什么在近400年的科学发展史上鲜有中国的身影?统观西方文明,在进入科技文明时代,以注重理性和逻辑见长,表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克制,因此从幼儿教育期开始,家长就着手孩子的情绪管控能力。
而我们的文化固然有其博大精深的一面,也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然而发展至当下,由于科学精神的欠缺,不注重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导致我们的民族性多以感性为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会有感于现象,却不注重挖掘现象背后的真理。久而久之,我们成为了自主情绪的奴隶,丧失了管控情绪的能力。哪吒未必不是这样的产物。
然而作为艺术作品,我还是寄希望哪吒能克服短板,登上大雅之堂,成为真正的经典人物形象。影视文化肩负着文化输出和引导的作用,展现美好是人性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谈了以上种种,只是希望国产动画片继《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奉献出更多能在国际市场卖座叫好的优秀影片。
感谢“哪吒”,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动画片走向国际市场的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