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另一个职业是母乳指导,所以我经常会出入新生儿的家庭,在这些人家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不能抱,抱惯了放不下,这些声音或来自新手爸妈,或来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说实话,在我儿子刚出生时我也这么认为,所以我不给爷爷奶奶抱他,直到我遇到我的母乳指导,她告诉我孩子是抱不坏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爱,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更好带,也因此在我心里埋下一颗种子,由此走上母乳指导之路
这个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后来另一位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他做了一系列试验,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母爱的本质》。“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母爱的本质是什么?触摸,运动,玩耍。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前三个月被成为婴儿“第四胚胎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明白他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他对安全感有极高的需求,这么小还不懂得用哭来“要挟”别人,他哭一定是有需求,饿了,困了,尿了,病了,无聊了等等,大人只需要去满足他就好了
每当妈妈们问我这个问题时,我都会问她,听到孩子哭,你是不是很难过,是不是想去抱他,还好99%的妈妈回答我会,这是母亲的本能,那就按本能去做就好了,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过好日子,如果过不好那就忘掉这些,按本能去做就好了。放心,孩子是抱不坏的,安全感越足的孩子以后更好带,才用哭声免疫的孩子是乖了,因为他知道哭也没用,但从此他的心门也关上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插一句,那个叫华生的心理学家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去养育他的三个孩子,结果三个孩子都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生流浪,靠他的施舍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