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四九第三天 放假倒计时2~
今天看到了成长的力量,现在的压力非常大!
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会太成功了,完美!从整体架构,到个人发言,再到主持人串词,结尾点题,必须高水平。
你若不离 弃,我必生死相依,呵呵~
今天看了第二、三章 P9-P28
这本书怎么从序言开始就篇篇重点,句句重要呢!看完以后感觉满屏都是黄色的重点句。全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嘛,头疼!
原谅我第二章就开始刷屏,要不是怕出版社告我侵权,我真有心把每一页都照下来给你看:
书摘:
你对现在的家庭生活感到满意吗?
你觉得家里人都似朋友般地亲切、彼此爱护、相互信任吗?
作为家庭里的一员,你认为这是一件令人愉悦,让人兴奋的事吗?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无疑,你所生活的家庭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和谐家庭。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或是不确定的,那么你的家庭就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些问题。
可爱的萨奶奶,开篇就抛出了这样一个温暖的话题。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之于我是温暖。对他人许是宁静,是给养,也可能是负担。每个人在享受家庭生活带给我们的感受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属于你的家。
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很多人也许从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从没审视过自己的家庭生活。现在想想看,答案会是怎样的呢?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里人都似朋友般的亲切,这个是不是有点难??我再试试吧~前一段不是流行个帖子嘛——最深的教养是不对最亲近的人发脾气。
书摘:问题家庭的成员大都伴有身体上的疾病,那是他们的身体对这种死气沉沉的气氛做出的反应......每个人的身体都会对其周围的人做出生理上的回应。
看看,序言中说的萨提亚理论和中国文化在这里开始显现哦~~什么肝气郁结,印堂发黑的,倒是相信。
书摘: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我能享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权利——我会受到关注、被珍视、被关爱,当然我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如果说被关注、被珍视、被关爱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那现实中的确有很多孩子没有享受到这一权利。记得曾见过一个孩子天天穿着磨得透亮的裤子上学,也有穿着鞋底和鞋帮即将分家的鞋每天出门,还有十岁出头的孩子每周十几块钱自己负责一日三餐几天见不到家人......这些都和钱无关,但和内心能量的匮乏有关。不知道这样的孩子们长大之后会如何。只是隐隐担心,从不曾被爱的人又如何能学会去爱呢。
做父母的人,请关注、珍视、关爱你的孩子!
你今天的样子,就是他明天的姿态。
书摘:彼此的关爱......是体现在自由的交谈和用心的倾听中。
哦天,对比来看,我表达爱的方式太过肤浅与粗鲁。这和认知有关,以前不知道,不谈。现在知道了,努力!做好吃的,送礼物也可以算是另一种关爱的形式吧,虽然和精神上的沟通差着档次,但毕竟是在爱嘛~~虽然爱的有点点浅~
爱:自由的交谈 用心的倾听
书摘:人的生命和情感是重于一切的。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说孩子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生活经验少于成人。深表赞同。
让孩子从每一件事中学习,获得知识与经验,而不是遭受惩罚与羞辱,是为人父母和教师的修行。
书摘:坦诚的办法:他们会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寄予关爱和理解,同时能体会孩子的感受,利用恰当的时机,即当孩子自然地想要倾听时再给他们讲道理。
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言传身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第十三》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说到教育的真谛——“言传身教”。看现实,言传的更多,身教的不够,说得多,做得少。发现了问题,改吧~
书摘:人只有依靠着家庭的支撑才能生存。问题家庭里成长的人也是不健全的,而且这种家庭氛围会使人降低自我评价,从而导致犯罪、心理疾病、酗酒、吸毒、贫困、问题行为、恐怖主义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出现。如果我们竭尽全力来使我们的家成为一个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港湾,那么这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安全,更人性化。
上图没画线的那句话可能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没有时间来审视自己的家庭生活”,一句话把所有成长的路径封堵住。很多时候不是不可能,只是想不想。
书摘:自尊是种理念,是种态度,是种感觉,也是头脑中形成的概念,它是由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
书摘:正直、诚实、责任感、同情心、博爱和能力出众的品质在一个高自尊的人身上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信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对照上面的品质看一看,你是否是一个高自尊的人。这里的品质解释告诉我们,只许夸,说不得的人并不是高自尊哦~
心有阳光,像个小太阳的雷锋叔叔应该是个高自尊的人。
书摘:他们长到五六岁之前,孩子的自尊是通过家庭这个外界因素建立起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者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到上面这段话。生活里从上一辈中习得的很多看似教育,实则伤害的言语和行为,比比皆是:不要你了;不喜欢你了;大老虎把你叼走了;不许哭!等等真的该改改了。
书摘:
书摘:因为你总能学到新的东西,所以你的生活总是可以改变的。
今天在另一个本自我管理的书中也看到关于改变的内容,和萨奶奶的观点一致,所有改变是基于内因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首先,你得想!之后你会选择方式通过学习、转化从而发生变化。
改变即成长,成长任何时候都不晚,只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