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收获知识的么?是的。
读书最大收获是知识么?错!读书的最大收获是意志品质的锻炼。
互联网阅读降低阅读品质
互联网化的阅读叫做“悦”读,读书并不应是碎片化的行为,应是系统的、连续的、有意注意的行为。碎片化的阅读使我们的阅读品质下降,也使我们的意志品质下降。意志品质集中表现在注意力上。
要说注意力,谁都有。当你被美女帅哥吸引,被游戏吸引,被好看的东西吸引,被娱乐八卦吸引……你也集中了注意力。同样是静坐几个小时,一个最普通的人,也可以被电子游戏所吸引,一动不动的几个小时在电脑屏幕前。
但,这是被动注意力,通过各种手段对你强刺激,像药物一样调动低级感官的注意力,对意志品质没有任何提升和帮助。
注意力分为两种,主动注意力和被动注意力。
读书需要你主动集中精神,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理性,去理解并思索新的知识,拓展新的领域。这才是主动注意力,这种主动注意的过程,实则是对自己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加强。
主动注意力和被动注意力,是区别一个人思维品质和性格品质高下的重要标准。
阅读品质即意志品质
训练人意志品质,最好的办法是阅读:长阅读而不是短阅读,深阅读而不是浅阅读。
“读一不二”是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不读完一本,绝不开始另一本。如果纯凭兴趣的阅读,翻开一本书随便看看,一旦遇到挑战,或者不被其表面的魅力所吸引,就放弃而换下一本。这种读书是锻炼不了意志品质的,即便看到了知识,也会很快忘掉。
阅读不是读段子、读帖子、读文章、读小册子……而是要读书。
读书即深度阅读,在人性格养成,不单是知识养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费力达成的目标和状态,才有深度的收获。所以,读书不是读书后的收获,而是读书本身这个事情就是收获。
什么才叫真正的书
目前中国每年出版的书有十几万种,大量的劣书、伪书、假书充斥其中,甚至很多都不能叫做“书”。
所谓书,不是印刷上字的纸张,而是具有主题思想的论述。作者不断给予挑战,读者不断的化解挑战,读者主动用力之后才能获得某种收获的,才能称之为“书”。 故,读书要求我们调动自己智力、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与作者进行对话、博弈、比赛。
很多养生类型的,根本不是书,也不能读。如果读了不信还好,信了就更糟了。这种书籍不考虑人的个体差异,一味鼓励你吃豆子或其他方法,有害无益。目前,人们对身体的了解和对营养学的研究远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深刻,甚至都不如对浩瀚宇宙了解得多。如果养生书有用,要医院干嘛?
书,绝对不是仅仅提供知识的,它培养人的性格、气质、趣味、审美……这对一个人或者对一个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互联网发展像中国这么轰轰烈烈,除了人口基数外,可能我们的民族性格中急功近利的一面,与互联网那种碎片化趋势一拍即合吧。
如何选择要读的书
给大家提供我个人选书的原则,供参考(不认可的忽略即可):
1、选择书籍,不看题目,看类型。看“著”的书,不要看“编著”的书。“著”的书有作者,作者自己写的,“编著”的搜集来的各种资料堆积而成的。除了字典类的工具书,我一般不看编著的。
2、看作者的本身的情况,除了作家以外,纯写字的人出的书籍,不如有其他职业的人写的书籍质量高。比如说,《活法》是稻盛自己写的,比研究稻盛的人写的更有价值。
3、看老书,不看新书。畅销书一般没有经典耐读,就算是看畅销书,我一般都是在其热炒期过后再看。
4、看自己信任或认可的人推荐的书。很多高段位的读书人都会推荐一些书单,拿来看一般都不会浪费时间。比如罗永浩、高晓松、梁文道推荐的(罗振宇是个卖书的,他的推荐另当别论)。
5、看出版社。一些好的出版社,出的书不会差。商务印书馆是最老牌的出版社,书的质量比较高,很多书都不按标价买的。中华书局也是大名鼎鼎,很多大部头可以看,可以买。一般较大正规的出版社出的书籍比小出版社要高一个等级。有些出版社出比较偏好某一种类型的书籍,华章、机工社出了很多经管类的畅销书籍,磨铁也出了不少畅销品。
注:本文主要观点来自吴伯凡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