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娃放学,走出校门没多远,娃就很郑重其事地告诉我:
妈妈,今天语文考试题目很难,我是我们班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秀(90分以上)的同学之一,作文得了满分。
他现在已经有了遣词造句的意识,把“为数不多”几个字咬的特别清晰。
我当然是适当表扬了一下:哇,那你很赞啊!继续加油!
对于他的学习,我从不担心。
一是我和娃爸怎么也算得上学霸出身,大半生别无所长,只擅长学习,基因这东西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想让他变成一个不爱学习的娃都没可能。
二是我认为学习成绩在群体里中上游就好,真的没那么重要。所以不管他是考了100分还是考了80分,我都会签字,考的不太好的时候我至多会问一句:最近怎么啦?嘱咐他要自己调整一下状态。
当然,我也不例外地是一个唠叨的老母亲。没走多远,我想了想,还是觉得有必要和他说一下。
我:xx你知道吗?考试其实只是考知识。但人生不能只有知识,还要有什么呀?
娃不假思索地回答:颜值!
我:@#¥&**&¥%
然后我俩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现在的小孩子接受的新鲜事物真的太多了。
笑完,我说,还要有文化、有底蕴。这要怎么才能做到啊?
他现在不喜欢我的这种灌输,上来伸手捂我的嘴巴。我左躲右闪还是从他的手指缝里挤出了“阅读”两个字。
然后我俩又聊了些别的话题,就一起愉快地去吃饭了。我知道,我的话他听进去了。
估计说起养娃史,每个当妈的都有好几萝筐话题。关于阅读如何重要也是老生常谈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方式。
但是,我对于阅读如何之重要的体会可能还要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起。
最近读完了《进击的智人》这本书。中年之后读书多半内容没多久就忘记。这本书还能留下一些印象是因为它的写作非常通俗易懂,里面还有很多个人思考的闪光点。
书里说到,智人几万年的发展史中,所有重要的事件都和“匮乏”二字有关。
这两年我一直焦虑,也一直在思考有关“中年”的问题。觉得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几乎决定了他的一生。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的话,那么上天分配给我的那个词就是“匮乏”。
小时候在塞北农村长大,家里条件不好。特别小的时候,我就表现出了爱读书的潜质,可惜,那时候家里不要说书,就连一页纸都没有。
那时候家里唯一的可以娱乐的方式是听广播。我是家里的老二,上有哥下有妹,基本是被父母忽略的孩子,很孤独,所以我特别爱听广播。每每听了有意思的故事就在上山挖野菜的时候讲给别的小朋友听,绘声绘色。
上小学后,每天放学我和我哥边打扫卫生做饭,边听广播里播放的评书,印象最深的有《三国演义》、《伍子胥传奇》等,然后上学路上和比我年级高一些的邻居家姐姐讨论谁最坏的话题。那时候不能完全听懂,对人物的本质肯定是了解不了,所以特别痛恨曹操。
后来上了小学高年级,有个同学的爸爸特别喜欢看小说,我就央求她把她爸爸的书借给我看,她先是给我一些通俗杂志类似《故事大王》之类的借给我。
后来有一次为了炫耀,她给我拿来一本特别厚的书,忘了叫什么名字,但应该是一本品质不错的书,里面全是文言文,一句话里面有半句话的字我不认识,读的特别费力。
但只觉得里面的故事风光旖旎,特别吸引人,现在想来大抵是《聊斋志异》,因为鬼怪狐仙的故事才能吸引每天种地的人读下去,也才能让一个小学生克服太多不认识的字读完。
初中开始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地方住校,两个月才回家一次。
同样是“匮乏”,不仅物质上极度匮乏,精神上同样如此。虽然是重点中学,但是除了教材,一本多余的书都没有。
幸好那时候我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情怀的人。每个周末,怕我们这些住校不能回家的孩子无聊,就把自己家的录像机搬到教室,给我们播放一些《侠客行》之类的武侠电视剧,让我们有了小镇青年霸占录像厅的待遇。
偶尔,也不知会从哪里传来一本《故事会》,全班同学传着看,基本上我都是第一个看的。
想起来真是特别遗憾,因为大脑吸收知识最好的年代,我们面临的这种匮乏会给我们带来一生的遗憾。
多看一些名人传记你就会知道,很多人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和期许都是从很小时候的阅读中受到启示的。这种从小时候萌芽的志向会特别坚定地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那时候的寒暑假除了帮家里干农活,乐趣会来自我哥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一本小说,例如《童林传》《三侠五义》《天龙八部》等,但是他通常会藏起来。
我就翻箱倒柜地偷偷找出来,读的乐不可支,怕他发现,还要每天在他回来前要悄悄地藏回去。
我妈那时候很开明,虽然我读书读到可能会干活的时候心不在焉,但她觉得读书总归是好事儿,也不怎么管我。
我为了不受打扰,就躲到光线晦暗的空屋去读,导致从二年级开始近视的眼睛越来越坏,以致于在初高中时代配了七八副眼镜。
我哥还给我买过小孔眼镜,就是一个黑塑料做成的眼镜形状的东东,镜片上面全是小孔,据说能治疗近视,然并卵。
心疼那些年我爸妈在经济那么拮据的条件下给我配眼镜花的那些钱。
寒暑假的另一项消遣是看电视剧。开始,我家没有电视,就去有电视的邻居家看,很多人聚在一起,盯着一个十几寸的黑白电视看的津津有味,要是邻居家哪天有事儿不方便,拉下了几集第二天过的简直就像百爪挠心。
《楚留香传奇》《戏说乾隆》等等就是那时候看的,哈哈,大概是80初一代的集体记忆。
后来自己家也有了电视。冬天晚上最幸福的事儿就是躲在被窝里看《武则天》,有好几版,先是台湾人冯宝宝演的,后来是刘晓庆版本的,反正不管谁演的,都爱看。
上了高中后,依然匮乏。住在冬天墙上会结厚厚冰霜的几十人的集体宿舍,清晨顶着天上的星星跑步。
然后,再一次是语文老师拯救了我的精神世界。语文老师们真的太重要了,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真的能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那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同样充满理想主义色彩。高中的第一堂课给我们讲的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整堂课讲的特别精彩,让我一下子爱上了古诗词。
是的,我是高中时候才开始相对大面积地接触古诗词的。
暑假傍晚我家庭院里,我妈在择菜,我就抱着一本《唐诗宋词选》大声诵读,还教我妹背诗。
大人们乘凉聊天,我一个人坐的离他们远点,看着天上的星星,听着蛙鸣,去体会那种诗歌里传达的意境。我妈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总批评我为什么不和邻居们一起聊天。
高中老师的藏书百宝箱里,还有全新的四大名著,毫不吝啬地被我借了来。除了《红楼梦》,其他的都读了个囫囵吞枣。但是《红楼梦》是真的爱看,读了两三遍。新学期开学后,一下课很多同学就围着我听我讲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片段。
当然现在看,自己那时候其实完全没读懂。这也说明一部伟大的作品真的是能Hold住任何年龄段的人。少年能读出可爱,青年能读出多情,中年可以读出心酸,老年则能感悟沧桑。
除了这些书,高中的时候因为在镇上了,偶尔会有来卖盗版书的人,学习特别累的时候我就去花上10块钱买两本犒劳自己。大概是这时候读了路遥的一些作品,还读了贾平凹的禁书《废都》。
上大学后本来应该博览群书,但是那时候因为整个人都面临着从小镇到大城市的环境变迁的冲击,以及经济上的极度困窘,整个人完全舒展不开,还陷在如果不每天学习书本知识就很愧疚的状态里,反而读书不多,只读了一些图书馆里的名人传记。
回顾我个人的成长史来看,在我的成长环境里,我算是爱阅读的,也算是阅读多的,但是读的东西内容过于单一,全是小说。即便如此,也还是比周围的同龄人尝到了太多阅读的好处,比如,从小到大作文一直都是范文,语文成绩永远名列前茅,高考作文甚至得了满分。
但是,当我进入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和空间之后,内心里却是充满缺失和遗憾的。因为我发现我的阅读量的过少和单一完全撑不起我内心里渴望自己成为一个靠写字谋生的人的愿望。
很小的时候,我就希望自己长大了成为一个作家。网络时代以前,成为作家那还是一个相当奢侈的职业梦想。
随着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写作来维持生活或者实现梦想。早些时候他们还被轻视地称为“写手”,后来当作家排行榜上不断地出现他们的名字以后,人们逐渐接受了“作家”这个生态的多样化。
2014年新媒体时代崛起以后,你更能体会到“写字”这项手艺给很多个体带来的好处。有的人闷在家里靠一台电脑就可以年入成百上千万。
收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个不适合集体工作环境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的精神自由。然而,我没有成为其中的一员,为什么?
究其原因,还是自己从小阅读的匮乏带来的能力的缺失。我深知自己能力积累不够,所以没办法敢去专注在这一件事情上。
而一个人小时候能够练就的童子功在你成年之后花上几倍的精力也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我工作后也读过一些书,但都不像小时候读完之后能够留下那么深的印记。
因为自己的这些经历,我还是比较重视儿子的阅读的。但是鉴于个人一贯的粗糙风格,我也没什么太详细的规划,基本上是顺其自然、走哪儿算哪儿。
只是尽量给他多提供资源,具体能够接收多少,读到什么程度,全靠他的悟性。
他两岁之前,我还没有刻意带他阅读的意识,和很多有规划的父母比,其实已经算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哈哈,现在各种起跑线实在太多了。
因为两岁之前很大一段时间是请了阿姨来带,可能语言的输入太少,所以他两岁还不会说话。这时候我有点着急,就找了育儿书来看,说是多读书会刺激他的语言发育。
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有意识地去买很多绘本来给他读。
然后,一买起书来我就有点着魔,不光买了他当下阶段能读的书,还备了很多其他阶段的。书买了也并没有全读,他喜欢的他就翻着看,不喜欢的就丢到一边,我也不强求。
他不喜欢自己读有空了我就读给他听,也并没有规定每天必须读多少的规矩。但是,我们都很享受晚睡前躺在床上读书的那种母慈子乖的温馨时光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年龄段读完了很多系列书,诸如动物小说、国外一些获奖的儿童小说之类的也读了一些。这里面,娃爸做的不够好,他一直推脱因为自己普通话不够好而不肯给娃读书,很遗憾。
后来,我忙了,这样的时间就少了。我和娃爸就找很多替代阅读的工具,诸如喜马拉雅、凯叔讲故事之类的APP,请他们帮忙代替一下母职。历史、文学、科学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涉猎。
自从小学一年级我给娃读完一套18本百万字的《神隐大陆》之后,人肉读书的时光彻底结束。主要是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几乎很难抽出半个小时以上的完整时间阅读。
这里不得不抱怨一下我们的教育体系,尽管学校也会提倡读书,但是大环境之下,每个孩子都有很多课外学习,哪个家长能够掉以轻心真让孩子随波逐流?
所以钢琴、舞蹈、马术、击剑、英语、数学、围棋等等挤占了孩子们能够专注阅读的时间。好像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几样才艺都不好意思出门。
即便是这样没有规划和不够坚持,我还是感受到了阅读带给孩子的好处。
一年级时,他不会写作文,有时候还会交白卷,但是我并不着急,我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他只是还没掌握技巧,一旦找到了方法,他一定不会差。
为了帮他找到技法,娃爸买了《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因为有了之前阅读积累下的语感,他只要读上几篇,就能自己体会出写作文的套路是什么,这个不难。
而且小学低年级对写作的要求不高,如果单纯从学习成绩角度来看的话,足够应付。
作文也好,画画也好,我都不觉得很早学习技巧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类似作文选这样的东西简单看一下就好。
如果从一生长远的角度来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阅读才是人间正道:)
最近这两年,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言论有很多。专家们得出来的观点是,未来只有那些富有创意、高感性的人才不会有太大的职业危机。
什么人更容易成为这样的人呢?显然,是阅读丰富的人呀。阅读会增加你的人生体验,会让你有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另外,从将来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自己和娃爸个性决定,孩子长大后不会是那种情商特别高、在人群里能够如鱼得水的人。那么,对他来说,将来更适合的工作应该是自主性好、精神能够自由的工作。
什么工作符合这一点呢?显然是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
不管你是一个新媒体写作者还是漫画创作者,乃至编剧、导演等等,这些高创意类的工作都相比较而言更能够容纳一颗自由奔放的灵魂。
现在的我们来思考20年后社会的职业发展变化,肯定很难预料还有哪些新的职业诞生,但不管怎样,创意性工作越来越重要都是一个发展的大方向。
父母之爱子女者,必为之计深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