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多种认知方式能够培养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观,包括知识的起源、知识的归宿。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多种多样的认知方式彼此交织,共同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的情况。——摘自《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P161
不同的学科拥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最好的教学是,当我们在教授学科知识的时候,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属于这么学科的独特的探究方式。
作者把“认知方式”大致分成以下四种:
一、欧几里得式认知。它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绎推理:广义上的猜想和证明。一方面,猜想及提出力图证明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定义、公理、已证实的定理、广泛概括的各种数学对象和系统为基础,借助于证明的机制,严谨的数学方才得以建立。
二、培根式认识。它从假设开始,及基于观察和思考提出一个概括性的命题。接着,进行实验验证来探究世界。而且加入了一条关键原则,即:可证伪性或不可确证性。
三、牛顿式认知。数学建模始于具体情境,进而试图通过建构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情境,并通过数学推理得出各种含义及其预测,最后再回归现实生活。
四、修昔底德式认知。关注历史证据,进行合理的历史研究实践。这包括:解释原始资料、批判性地探讨其中可能的偏见、拼接多元资料,进而建构历史叙事。这是因为,历史研究的证明不同于科学证明:历史事件发生在无法重现的过去,所以我们不可能再做实验,而且历史只能回顾书面的报告文献,这既存在偏见,也容易引感觉和记忆的主观性而歪曲事实。
在这四种认知方式中,我认为高中政治学科可能应该更多地采用修昔底德式的认知方式。学生们要深入地思考、加工原始资料,形成自己的解释并为之论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缩小视角,细致入微地解释关键的具体事件。然后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而不是那样的事件?这些人确实没有其他选择了吗?如果这个人做了相反的事情,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如何才能确信这次行动公开宣布的宗旨就是它的真实意图呢?”
这样的教学是希望学生能在“做中学”、在玩学科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游戏规则,进而将不同的学科放到一起,综合方方面面为生活做好准备。但着同样面临着问题:如果我们致力于研究这些过于细致的事件,就可能使得学到的知识内容受到极大限制,这样就无法更全面地掌握普遍的背景知识了。所以,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也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