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六月,伴着北京的骄阳,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研创新与教学深度变革实践策略研讨”的培训。专家报告的理论性讲座与北京中小学校的实地考察相结合,这五天的学习对我来说,不仅是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荡涤。来自北京的教育名家们侃侃而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国内外先进教育方式及教学中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与在座的老师们进行思想上碰撞,更深层次的交流。我真正感受到了教育大家在教海艺术中冲浪的激情和充实。在与名家的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我提高了认知的高度,教育教学思想受到一次次的冲击和洗礼。
短短五天的培训,似竹影清风,吹皱了教育理念的湖水,似泰山之石,碰撞出对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再解读的思索:
一、强大的文化自信
在此次的学习中,无论是北京101中学的程翔副校长、中关村第一小学的刘畅校长,还是北京实验学校曾军良校长,他们在介绍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时,无一都骄傲展示了他们学校的文化建设。程翔校长说:北京一零一中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1946年3月,学校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诞生。从那时起,学校师生就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学校的红色历史,孕育出“勇于担当”的文化内核。后来的历任校长都坚守这条红线,重视人文教育。学校分年级开展不同类型的主题教育。初一和高一:光荣与梦想主题;初二和高二:忧患与自豪主题;初三和高三:使命与责任主题。高三年级于每年10月18日(圆明园罹难日)在圆明园大水法前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让学生走进“国耻”之地,不忘国耻之痛,激励爱国之情。每年9月18日在学校青年广场举行“十五岁青年节”,以“有志于学”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主题进行相关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幸福人生。我想,在这样强烈的仪式感下成长的学生们,心理一定都埋藏下了爱祖国、爱学校的种子,这就是学校的文化自信吧。
无独有偶,北京实验学校的曾军良校长,30多年来一直走在探寻教育“普适规律”的创新道路上。曾校长一直想创造一种教育可以有效迁移,无论地域差异、无论哪个学段、无论何类生源、无论条件优劣,都能激活师生精气神,培育真善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实现在原有起点上的快速发展。提出了“魅力教育”的概念,经过9所学校的实验,获得了全面成功,具有普适意义,有推广的价值。曾校长自信地向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了北京实验学校是为祖国伟大复兴做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做教育、为教师实现价值做教育、为师生幸福生活做教育。正是因为这些学校们都有强大的文化建设,逐渐地树立起本学校的文化自信,用行动诠释着核心素养,也让这些学校走在了时代前沿,成为了他人学习的榜样。
二、新时代教育中课堂的教与学的问题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的王凯副主任在他的报告中,他深入浅出地通过一个数学案例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新时代教育中课堂的教与学的问题。题目是:如果你有四块巧克力,别的小朋友又给了你三块,请问现在你总共有多少块巧克力?这是一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数学题目,4+3=7,其实背后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要做对这一道题,孩子们需要掌握的数学核心概念网络结构有:(1)知道从1到10的点数顺序,知道每一个数词在这个序列中的位置(比如知道,5在4后面,7在8前面);(2)知道4属于一个特定大小的集合(比如,它比5的集合少1,比3的集合多1),因此,不需要从1开始向上数,去获得对集合大小的判断;(3)知道在点数序列中每向上数一个数字,都准确对应着集合大小中一个单位的增加。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网络,如果没有对这些核心概念结构的掌握,即便是上述这样简单的计算题,孩子们也难以真正掌握。国家自2002年课改到现在,我们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我们在问“怎么教?”:一开始我们专注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然后我们又问“教谁?”:紧接着我们发现了儿童并不是小大人;后来我们又问“教什么?”:发现了课程需要加工甚至是重构;再后来我们在问“谁来教?”:我们发现了教师;现在开始思考“教成什么样?”:我们必须面对核心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与学方式变革
北京的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在扎扎实实地落实核心素养。北京中关村小学,每周二的下午两点四十五放学,接着就是孩子们兴趣班时间,学校开展了一百多个微社团供学生选择,学校采用走班的形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新闻社、小主持人、英语话剧吧、数独游戏、古诗新唱……孩子们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精彩纷呈文化活动,真为他们感到幸福。基于核心素养,面对我们学校的学情,我们的课程应该走向何方?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做每一位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每天八节课,是不是都是要进行语数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得疲惫,老师教的也不轻松,很明显,在质检的指挥棒下,我们的课程教学,还是应试多、束缚多。
基于核心素养,我们学校能不能也打开时间界限,突破学科划分,打开课堂的外延,也让我们的教学丰富起来呢?比如:周三、周五的七八节是德育的兴趣班时间,那周二、周四的下午我们能否开展相应的人文课程呢?比如:人文经典课程。如中国古代简单的哲学思想、国学经典研读等;人文实践课程。以体验、合作、研究为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专题性社会考察活动;科学素养课程。突出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数独、珠心算等。
总之,教育是一门科学,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究科学、创新、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感谢学校领导给予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五天的培训,不仅使我从理论得到了提升,更从一些优秀的案例实践上,给了我教学的启示。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不断学习、反思、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