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作者武志红,资深心理咨询师、看见心理创始人,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身体知道答案》《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巨婴国》等。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以孤独、自恋、成长、梦想四个人生课题为统领,分为四个小分册。每个分册都有一则前言,或是一句话,或是一小段话。
1.“孤独”分册:生命不在伟大的思考中,而是在一次次真实的碰触和联结中。
2.“自恋”分册:自恋,是试图将别人纳入自己的体系;爱人,是愿意将自己纳入对方的体系;真爱,是两个人走出各自的体系而相遇。
3.“成长"分册: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他人的感觉而构建。
4.“梦想”分册: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不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就”,更是在修炼自己的生命力。
[阅读感受]
1.敢于活出自我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四分册,都是围绕着“自己”两个字展开的。无论是孤独、自恋,还是成长、梦想主题,其实质可以归结为三个字--“做自己”。
在此书中,武志红讲到了主体感、边界感、控制感,讲到了虚体自我、核心自我,并且讲到了“成为你自己“”的完整表达:
世间只有一个你,你不能失去“主体感”。如果你的人生总是被动的,你便失去了主体感。重新找回主体感,关键在于选择时,要有这种感觉——“这是我的选择!”你主动做了选择,而不是为了别人好或迫于别人的压力而做这样的选择。不过,要真能说出“这是我的选择”这句话,首先需要学会说“不”。
边界的意思很简单:我允许你靠近,你才可以靠近。不能对别人简单说“不”,就意味着你守不住自己的边界。
一个人的自我能延伸到何处,取决于控制感的范围。一个人生活得太简单、太宅,常是因为他的控制感只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发挥作用。进入大的空间,会让他失控。
感觉,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当你的感觉处在严重被压抑的状态时,你就会去寻找特别在乎他们自己感觉的人,围着他们的感觉转。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转,即会形成虚假自体。
虚假自我的形成,既可能是父母的意志太强,一贯地逼迫孩子在各方面听自己的,也可能是父母自己的世界崩塌了。他们的自我兜不住自己的情绪,于是负面情绪喷涌出来,将自己、家庭和孩子都淹没了,使得孩子尽力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容纳、消化和处理父母的情绪,于是无暇顾及自己的感觉。
有两种存在:一种是你头脑编织的存在,它使用的词语是“应该”;一种是真实存在,它使用的词语是“是”。当你在不断用各种“应该”编织你认识的世界时,就需要提醒自己:我很可能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
动不动就觉得烦的人,很可能是活在头脑自我中的人。所谓“烦”,就是觉得真实世界的刺激干扰了自己的头脑和自我的掌控感。
很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苛刻的批评者。最苛刻的内在批评者,源自对现实生活中一个超自恋的重要他人的内化。这个人一直在盯着你,视你为他自身的一部分,要你按照他说的去做,而且非常绝对,你没有腾挪的空间。你若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他会超级愤怒,要么严厉地攻击你,要么他自己很受伤。这都会对你造成极大的压力。
“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这是心理学家科胡特对健全自我的一个说法。
自信,是能量可以很好地流向自己;热情,是能量可以自如地涌向别人或其他事物。是否同时有自信与热情,是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是否健康的简单标准。
核心自我能否形成,常取决于关系的质量。若有一个温暖且有良性互动的稳定关系,你会感觉到你的心灵在迅速成长。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不再被外在环境中的苛刻评价所左右,那就意味着,你终于有了自我。
最好是,人一直在遵从自己的本心,走自己的路,路上有理解、陪伴、支持,而不是各种对你的期待,对你的控制、干涉和塑造,甚至“强力打断”。最好的人生,都是指向成为你自己。当然,现实世界会有各种入侵。这时,请谨记按本心走自己的路。
成为你自己,完整的表达是:我选择,我负责,我自由,我存在。
2.勇于进入关系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一个人的自我,是在关系的碰撞中形成的。”厉害的人物,是在和厉害的人、事和物深度碰撞中淬炼而成的。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关系的根本,是你有了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是谁,然后借助这面镜子去认识自己、展开自己。在你与其他存在的深刻碰触中,你“锤炼”了自己的心。自我未得以完善前,每一条伤痕都是痛,但自我得以完善后,一切都是馈赠。
不要把关系仅仅理解为你与人的关系,你与万事万物构建的,都是关系。比如,武志红就坦陈,“我做事情不容易感觉到累,因为我做的事基本上都是我喜欢的。但与人交往时,我很容易感觉到累”。对此,他做出了通俗的解释,那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不自然。再深入觉知,就发现是因为又渴望联结又抗拒联结的矛盾在损耗着自己。心不动,感觉不动,而头脑在妄动,所以感觉很累。
为什么有的人会害怕进入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比如自我控制的人,“自我控制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是,一个人会有意无意地设定一些程序,自己按照这个程序按部就班地生活。若程序被打破,他就会很难受。……为了保持程序稳定,他想减少刺激,而人际关系的刺激是最容易冲击程序的稳定的,所以要减少人际交往。”
而我的理解是,没有很好地体会过活力在关系中流动的人,他们都会害怕进入关系,可能会试图逃避,而在强迫自己进入时会很焦虑。
联结,意味着关系建立了,关系成为一个通道,而能量在这个通道中流动。这份流动着的能量,是最好的滋养。
“......好的关系场中,你能自在地畅游,而在黏稠的关系场中,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紧紧地盯着。那些盯着你的眼睛也有能量,似乎捆住了你的手脚,让你难以动弹。”
“......我们需要被看见,而那得是带着理解、爱与接纳的眼睛。但在黏稠的关系场中,我们遇到的眼睛和我们自己的眼睛,多是苛刻、评价、不够友好的眼睛,至少也是有很多要求的眼睛——你必须符合对方的期待。愿我们先“放松”自己的眼睛,让它温柔。”
“.....在黏稠的关系场中,你什么都还没做,就已累得不行,因为你的很多能量在你没有觉知的情形下就在应对着那些盯着你的眼睛。”
关系中能做自己的程度,就是这个关系对你的滋养程度。如果做自己的部分匮乏,那么这个关系看上去再好,也会让你逐渐干瘪、枯萎。
除非能在关系中自由表达,否则关系很难直接愉悦你。自由表达,表达什么?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表达性与攻击。用温尼科特的话说,是表达活力。
每个人都宛如一个气泡,若想在这个世界上彰显自己的存在,都要努力把气泡撑大。所谓“表达性与攻击”,就是气泡扩张动力的集中展现。成为一个没脾气、没欲望、没需求、没有攻击性的好人,失去了自己的活力,即便得到了其他气泡的赞许又怎样?
人生的一个定律是: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社会关系,必须投身于一些自己热爱的事。这不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就”,更是在修炼自己的动力,或叫“生命力”,准确的说法则叫“攻击性”。
3.关系中,恨意和爱意一样重要
人性有两个基本维度:力量强弱的维度和关系深浅的维度。力量维度,也是能力维度、权力维度。更精准的表达是,它是自恋维度。关系维度,也是善恶维度、道德维度、情感维度。可以直观地想象,力量维度为纵轴,关系维度为横轴。
一个人的心灵容纳空间,就是力量维度和关系维度撑开的程度。比如说亲子关系,如果讲的是爱,关系发展主要在情感维度方面。但如果讲的是顺,孩子一定听父母的话,这强调的是力量维度,也就是力量强弱的权力关系。
关系维度充分展开、在情感中得到满足,就会深深地体验到满足,体验到存在感,权力游戏就会减少。但如果情感维度发展不好,就很容易退回到自恋维度上。例如,孤独的人往往会觉得一切都是能力问题。当他在关系维度上一受挫、情感一受伤,就说“别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然后使劲发展能力,这就是退回到了自恋维度上。
体验不到爱的人,往往会倾向于在关系中去争高低,追求一个制高点,让自己在高位的感觉中保持主体感、控制感或优越感。比如,在亲密关系中,男人因为容易在社会和经济地位上高一些,所以制高点常是“我比你强”;女人相反,追求的制高点常是“我是好的”。譬如,很多女人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问心无愧了!”
家庭中如果缺少爱,就会有很严重的争高低的情况。无论是争“我比你强”,还是争“我是好的”,这两者都是常见的家庭关系毒药。只不过,后者的争夺方式更微妙、隐秘罢了。
歌颂付出、贡献、牺牲,这是我们文化里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比较少讲幸福和快乐,而是不断地强调某个人很努力、付出很多、很无我、很苦,例如父母、教师、医生、人民公仆。但是牺牲感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当你一味强调付出、有了牺牲感时,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道德优越感。而对方往往会因此感到压抑、产生愧疚感。这时,在这段相互关系中,能量并不是流动的,无论是付出方,还是接受方,并不能好好地去享受这段关系。
正如武志红所说,“不要动不动就想牺牲,那样你会有怨气,会让周围的人觉得对你有亏欠;不要动不动就倡导牺牲,那很可能是在诱导别人接受被剥削。......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照顾好自己。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感觉自己简直是走过千山万水才真正认识到。……在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在形成了健康自恋、真实自我的基础上,去爱别人,乃至爱世界。”
特别是在婚姻中,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亲密,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才能得到,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并且,好人的好,其实还藏着根本性的防御:真实的我是“坏”的,是没有人爱的;我若想得到爱,就必须摒弃真实的自己,而成为一个好人。但这个好人是虚假的。面对一个虚假的人,我们没有办法对他产生爱与亲密。所以,好人越好,他们与伴侣的关系就越疏远。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对别人好,可以赢得认可与尊重,但若想与人变得亲密,只有一条路——真实和敞开。
同样,优秀也不是爱的必然。爱,是接纳你本来的样子;优秀,本质上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所以,有这样一个扎心的道理:你永远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你只会因为优秀而被需要。
在关系中,恨意,和爱意一样重要。不要去伪装成一个没有恨的人,如果没有恨,不能表达恨,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在关系中有时做的是错的?如果关系中只有爱意的表达,那无疑会让我们有一种错觉:我对你做什么都可以。而恨意的表达,可以告诉对方,“你伤害了我,你该停止你的伤害了”。
直接表达真实的愤怒乃至恨意,是对你自己的尊重,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相互关系的尊重。它能让情感更好地流动起来。
真实、饱满的关系需要双方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不敢表达恨意,抑或容易道歉和内疚,其功能都是,避免被对方攻击。容易道歉和内疚、说“对不起”的人,往往是在用这种方式但这也“封”了对方表达不满的空间,所以,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你可以试试不急着道歉,让关系变得更有张力,让对方与你的不满和敌意有空间流动。
当爱与恨不能表达时,关系也就枯萎了。
[写在最后]
此书是武志红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二十多年来的思想集合。“全能自恋”、“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等很多概念、观点在他之前的著作、讲座、公众号文章等地都有发表过。但每一次读/听,都会有所触动。
时不时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