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年好不容易送走新冠,转眼又迎来了流感。近期因甲流病例频繁出现,有孩子的父母,天天担惊受怕,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中招了,很难受。
相比普通感冒,甲流致病性强,传染快,又易发生变异,还可能引起“白肺”,闹得大家都很慌,如何分辨甲流VS感冒?该如何防护?下面详细讲讲~
怎么判断自己是感冒还是甲流?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大家族,其中甲流最常见,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常发生在冬春季。
甲型流感虽然和感冒、新冠等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各自的表现又有些许区别,具体如下图所示:
甲流和普通感冒的典型区别
如果普通感冒是感冒中的“龙套”,甲流就是“男主角”,两者最大不同在传染率,甲流传染率高达50%,当身体有以下特征时,要警惕甲流来袭:
①突发高热,恶寒症状明显
甲流通常起病较急,在发病3~6小时内会迅速发展为高热,由于体温上升迅速,病人常感觉恶寒。
②严重头痛、全身酸痛
80%的甲流病人,会出现严重头痛,眉弓、太阳穴部位最明显。因甲流病毒释放的毒素会引起酸性物质的产生,还常伴有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表现。
③持续疲乏、虚弱感
大多数甲流病人精神差,极度的疲劳感导致头晕、四肢无力、整天想睡觉,无法进行工作、学习。
④胸部有压迫感
表现为:胸闷、憋气、呼吸不畅。可能是由于病毒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气体交换不足,出现的轻度缺氧症状。严重时要警惕肺炎风险。
甲流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甲流是一种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①飞沫传播
甲流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当甲流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喷出含有甲型流感病毒的飞沫,如果将这些飞沫吸入呼吸道,就可能感染甲流
②黏膜接触传播
如果周围有患甲流的病人,接触病人使用后被病毒污染的饮食器皿、毛巾等,再去摸口鼻、揉眼睛,病毒可能会通过黏膜进入人体,面临被感染风险。
③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中的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大小在0.01~10微米左右。甲流病毒在人群密集且密闭环境中,如地下车库、人多的超市等,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浮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引起感染。
甲流和新冠是否会叠加感染?
天坛医院感染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群已对新冠有了免疫力,同时感染两者的概率很低,即使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也不一定成为危重症。
不过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患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病的脆弱人群,较易引发流感并发症,有可能继发肺炎、胸腔积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问题。
在此唐唐想提醒大家,如果出现持续高烧、呼吸困难、严重呕吐、腹泻等症状,一定要积极就诊。
甲流是否会引起“白肺”?
虽然感染流感后大部分患者都是轻症病例。但流感也会引起“白肺”,且这种情况每年都有发生。
尤其对于免疫力低、年龄较大或有严重基础病的患者而言,感染肺炎的可能性更大。表现为咳嗽、咳痰持续不好转,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出现上述症状需进行胸部平片或胸部CT检查,症状严重甚至需入住ICU治疗。对于甲流千万别忽视。
6类人群易被甲流“盯上”
感染甲流,第一时间怎么做?
像新冠一样,流感也是自限性疾病,多数人在 3~5 天之后,发烧和全身症状能够自行好转。
大多数甲流患者痊愈周期短。感染甲流后,应该注意休息、 多饮水、保持营养均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无其他并发症,一般可在 1~2周后康复。
感染甲流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初48小时内。吃“奥司他韦”,越早效果越好。
因为它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感染了的细胞继续释放流感病毒,也就是在体内的病毒传播被阻断。
但不要自行服用奥司他韦,因为奥司他韦是处方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尤其是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不要看到病情减轻就擅自停药。
当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居家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别带病上班、上课,如有加重,及时就医。
预防甲流,做好3件事很重要
划重点
01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手段。疫苗要在甲流流行期开始之前,一般是10月份进行接种,能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当然在流行期也可以接种。
建议: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6月龄以上婴幼儿和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此外,是否新冠“阳康”并不影响接种流感疫苗。只要没有接种禁忌(如正在发热、正处于急性疾病发作期等),都可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咨询接种。
划重点
02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①尽量少去密闭的公共场所,活动尽量在室外人群分散、空气流通的地方,外出时正确佩戴口罩。
②家里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
③使用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不随地吐痰等。
划重点
03
增强免疫力是对抗病毒的有效屏障
常吃3种营养素,促进抗体形成,构筑免疫防线:
①蛋白质:抗体形成的“必备原料”
蛋白质是人体内各种酶、抗体和免疫细胞合成的原料,如果摄入不足,会影响组织修复,容易造成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降低身体抗感染的能力。
建议:每人每天摄入50~75g蛋白质。鱼虾、禽、蛋、瘦肉、奶类等食物蛋白质含量高,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吸收利用率高,可以常吃。
除此之外,大豆及其制品也含优质蛋白,建议每天摄入15~25克,素食者应该适当加量。
②铁元素:抗体形成的“有力后盾”
铁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元素,并维持正常造血功能。缺铁可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影响抗体产生,导致免疫反应缺陷。
补铁主要依靠动物性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其主要来源于“铁三角”——红肉、动物血液和肝脏。
“铁三角”与果蔬、豆类和谷类等植物性食物同食时,还能促进这些食物中铁的吸收,一举两得。
③适当补充含有黄酮类的饮食
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增强抵御病毒感染的能力。
像蔬菜中的洋葱、欧芹、紫甘蓝,水果中的苹果、啤梨、葡萄、浆果(蓝莓、樱桃等)、柑橘(橙子、橘子等),豆类及豆制品,可以适当多吃。
此外,适量运动能调动免疫系统的应激能力,使免疫器官延缓衰老,对增强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建议:每天抽出30分钟进行锻炼,慢跑、跳舞、瑜伽、打乒乓球、游泳、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充足睡眠可以提高免疫细胞活性,睡眠不足则会影响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从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建议:规律睡眠时间,早睡早起,不过不一定要睡8小时,只要早上醒来觉得精神舒畅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