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拥有自己的电脑,整天泡在网上,那时候的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多丰富的娱乐,各种论坛非常火爆,我的娱乐活动就是泡论坛,还当了几个论坛的版主。而论坛里最让我兴奋的就是“战贴”,有时碰到好的对手,甚至能让我激动得浑身发抖。
战帖,就是一群人在一个帖子的回复里打嘴仗,有时是1v1,有时是1vN,甚至有时是NvN的大混战。由于我同时还当着版主,必须维护版规,因此不能用污言秽语,只能四处引经据典,充分动用逻辑思维来战。在当时我心里,用铁一般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从正面驳倒对方是最高明的,其次是用口舌之才,运用一些辩论技巧,至少立于不败之地,最次是人身攻击,出口成脏。一个好的战帖,需要双方都遵守这些规则,并且努力达成最好才有可能,所以不仅自身要过硬,还需要一个好对手。
然而好对手难寻。
我记忆里比较深刻的一场论战,是碰到了一个和我棋逢对手的人,足足战了上百贴,战到半夜两三点钟,直到对方不再回应了。我比他多回一帖,在表面上胜了一手,带着失落和亢奋渐渐睡去。第二天,我期待着对方继续来战,然而他并没有;第三天仍然没有出现,事实上我以后再也没见过他了。那几天里,我每天都要刷新那个帖子几十遍,反复的阅读之前的回帖,在脑中打着腹稿应对对方可能的回复,但并没有派上用场。就这样直到某一天,我明白他再也不会来了,我看着那十几页的回帖,突然觉得很空虚。
其实我已经隐隐察觉,我不可能说服对方,当辩论到了深处,开始追根溯源,我发现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和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不相同——世间的辩论大抵如此。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到了最后,辩论进入了平行线,我和他各执一词,根本不能接受对方所说的任何道理。要论败对方,就必须改变对方的三观。然而,要扭曲一个人的三观何其之难!至少我不认为我能凭着几个回帖能够办到。
由此我想到所有的辩论,小到几句嘴仗,大到准备充分严谨的辩论会,基本都不可能达到它们本来的目的:说服对方。即使对方暂时投降,心里也一定不服,只是又积压几股怨气,等待爆发的时机而已。
于是,从此之后我就再也不当键盘侠,对嘴仗也失去了兴趣,在论坛里也开始了潜水,直到某天失去兴致离开。
因为这个,又让我思考起另一个问题:如何让别人接受我的观点。而我最后的答案,是学习。
这里的学习包含两重意思,一重是放弃心中的成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吸收别人的好的地方,古人早有阐述:三人行必有我师。另一重是包装自己的观点,让它看上去很有吸引力,让别人愿意学习它。
这中间的思考过程并不复杂,让一个人接受另一个人的观点,首先必须充分了解,然后进行吸收,最后才算接受。而这样的一个前提,是另一个人必须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让别人轻松的吸收。
当把这个答案运用在心态里,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碰到一个观念和你相左的人,你的第一反应不再是上去喷他,而是想:对方的智商逻辑都不差,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哪些地方是我没有考虑到的;我能将他的观点的某些材料,甚至是某些表达手法,运用到增强我自己的观点里吗?
而在分享自己的观点时,你会更注意读者的感受:我的措辞是否让读者感到冒犯,从而激发他的逆反心理;我的读者大部分抱有另一种观点,如何消除他们的戒心?
平时,你会注意自己的形象,会珍惜声誉,因为好的形象让人愿意接近,好的声誉天然增加别人的信任。
如果有心想要布道天下,更要谨言慎行,将心比心,去理解和容忍你以前不能容忍的人和事。
当你把答案运用在眼光上,你会发现以前合理的东西原来设计的并没有那么好。
比如论坛,或者博客回复。论坛发表主题帖的人叫做楼主,论战一般围绕着楼主和帖子的回复者进行,但楼主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主题帖看的人最多,你在回复里说的天花乱坠,不一定有几个人能看到——多数时候只有楼主会瞅一眼。如果连楼主都不看,你洋洋洒洒几千字回复都化作无用功。其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回复这种形式不能将你的观点进行好的包装,它只是寄生在另一个人的观点下面,主动权操于人手。博客回复也同样。
所以我渐渐淡出论坛,也不喜欢回复别人的博客,甚至也不读别人在我博客下的回复。如果我看了一篇文章有异议,我会将它记在草稿里,如果思考成熟或者我觉得素材足够了,我会新发表一篇文章。
另外,其实我觉得群这种形式也不好,因为很容易就会陷入争论,而争论一般不会有好结果。这让我很长时间都避免参与各种群。不过现在我还是做群了,因为争论和我想要达到的目标相比,只是小毛病罢了,即使这样,我也不想群里整天撕来撕去,充满火药味,我正在探索如何达到这个目的。
自从抱着不要辩论要学习这个观点以来,我经历了很多事情,越来越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我想,以后我还是会抱着这个观点走下去吧,甚至将来如果可能的话,将它好好包装一下,安利出去。而今天在这里,算是我的第一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