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学校团委协同语文组举行了纪念一二九运动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活动。高二级语文老师当评委,另外还邀请了专业播音老师张爱华老师当评委,高一级语文老师全部参加。
纪念爱国运动,重温历史,让学生铭记历史,深植爱国情怀,一直是爱国教育的主旨。
以评委身份参加了很多届学生的纪念一二九演讲比赛。这次比赛有了很多的新元素,感悟很多,可见师生都是下了大功夫。下面有几点感悟梳理出来,期待后续进步。
一是规模宏大。这次纪念演讲活动团委搞得轰轰烈烈。因为协同语文组的诗歌朗诵活动一起举办,规模比较大。高一有六个班级全员参与。以往只是每班选派六个同学参加。这次大面积的学生参加,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与感染。团委书记乘机上了一次团课活动。是很好的机遇。
二是形式多样化。参赛的地点放在了餐厅三楼会议室,会议室很大,设备齐全,对参赛形式就有了新要求。要求配乐,有些班级还配上了真实背景,不光演讲的人员增加,形式也多样化,有了学生舞台音乐演奏,甚至伴舞。而以往的演讲只有一人一话筒,一配乐。
这样的形式的确看起来新颖热闹了许多,但却冲淡了演讲的主题。
演讲是声音艺术,必须要诉诸听觉,三个大屏幕的真实场景播放直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谁还会认真聆听演讲者演讲的内容。
这不仅使我想起了县上举办的诵读经典活动。曾一度直接就成了表演艺术,热闹盖过了内容。
三是着装过于表演化。几乎每个参赛的选手都是化了妆的,简单的化个妆提升精气神,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大部分参赛的女选手基本都是去影楼租了晚礼服,化了很浓艳的妆。这个就不太符合演讲的礼仪要求。
演讲不是朗诵,不要求表演,它更要求一种真实的情感的表达。
四是演讲稿的内容和腔调过于朗诵化。演讲要求内容充实,真实,而且要多用短促的句子,要有对象感,要清晰有力,对听众有一定的鼓动性,诱导性。有不少的选手的稿件,直接就是朗诵的稿件,抒情性过强。学生在演讲时,又是朗诵腔,语调拉的过长,不干脆利落。听的人心肝儿都打颤。
而且情感的表达有点过于虚假夸张。不是真情实感的表达,不是真听真看真表达。而是借助拔高音调、喊叫、夸张的一些手势,来营造所谓的高潮,谁的声音大,拔得高,谁赢得的掌声就热烈。看来学生还是不懂演讲的技巧。
不过听了这么多年的演讲,总体感觉这一届高一学生素质还是过硬的。无论是普通话、舞台台风,心理素质,语言表达,音色气势等等,都比往届的同学强了很多。
现在的孩子们胆子大,情商高,在老师面前一点不怯场,感觉老师就是他的父母,说话做事很是随意,这也是他们站在舞台上的心理素质极好的原因之一吧。
这场活动总体来说搞得还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最后请专业播音员张老师的一番专业的点评,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也是受益匪浅,学习到了很多。
后面我要对张老师所讲到的演讲、有声语言的一些知识技巧,做一个知识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