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冯奉世平定陇西羌人叛乱
【原文华译】秋,七月,陇西羌族彡姐部落的旁支反叛,皇上下诏请丞相韦玄成等人商议应对。这时候,农作物年年歉收,朝廷正引以为忧,又遭遇羌变,韦玄成等漠然不知所措,都不发表意见。
右将军冯奉世说:“羌虏近在境内,竟然背叛,如果不即时诛灭,无以威制远方蛮夷,臣愿率军讨伐!” 皇上问他要多少兵。
冯奉世说:“臣听说善用兵者,役不再兴,粮不三载(出自《孙子兵法》,原文是‘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没了,又回国征兵。‘粮不三载’,这要求更高了。不三载,就是两载。去的时候带一次粮食,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路上吃),所以,用兵时间不长,速战速决。以前平叛,没有认真计算评估敌人的实力,我军投入兵力不够,以至于遭到挫败,又再三增调部队,所以旷日持久,军费浩大,国威受损。如今叛军有三万人,按兵法,我们应该用两倍兵力去讨伐,那就是六万人,再评估一下,羌虏只有弓箭长矛,兵器落后,可用四万人,一个月就足以解决他们。”
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都认为:“百姓正在秋收农忙时节,不宜多加征发,发一万人前往屯守,就足够了。”
冯奉世说:“不可!如今天下饥馑,战士战马都羸弱损耗,攻守的装备、工事也废弛很久,不够精良,夷狄皆有轻视我边吏之心,而羌族首先发难。如果派一万人去屯驻各处,羌虏见我们兵少,必不畏惧。我们要战吧,一定挫败丧师;要守呢,兵力还不足以保护人民;就会形成我方怯弱的形势。那羌虏乘胜得利,各个种族相互煽动,一起起兵,到那时候,我担心就不是四万兵所能解决的了,花再多钱也解决不了。所以,发兵少了,就一定旷日持久,派兵多,则一举迅速解决。两相比较,利害相差万倍!”
冯奉世固执相争,他的意见还是得不到支持。皇上下诏,增加两千人。于是派冯奉世率领一万两千骑步兵,以领兵屯田为名(兵少,不敢说讨伐,只声称屯田),典属国(意思是负责属国的官员,秩二千石,负责少数民族事务)任力、护军都尉韩昌为裨将,到陇西,分兵三处屯驻。韩昌先派两位校尉出战,羌兵人多,击破汉军,两位校尉都战死。冯奉世绘制战区地图,和兵力分配计划,再向皇上汇报,希望增兵三万六千人,才能够解决战事。奏书递上去,天子发兵六万余人,八月,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协助冯奉世。冬,十月,大军全部抵达陇西,十二月,全师并进,大破羌虏,斩首数千级,其他的逃出边塞。在军事行动结束前,汉朝廷又征募士兵一万人,拜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准备再增兵,韩安国军还未进发,听说战事已经结束,又折回来。皇上下诏,部队复员,但也留了不少人屯田,驻守要害地形。
【学以致用】
01
投入越大,风险越小,成本更低
因为成本主要在于一战而定,在于不要拖延时间,在于不要反复,不要指望“四两拨千斤”
有的时候,“花小钱办大事”,这个招数在一些场合并不管用,小钱办不了大事。
比如,打仗
背后牵扯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太多了,并且还不一定能打得赢。这种事情拖得越久,时间越长,风险更大
《孙子兵法》一直强调的是最好不打的哲学。
打仗之前先从“道天地将法”,这五事计算一下,
然后从“七计”: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再计算一下
再然后,考虑有没有“全胜”的可能
再思考,如何才能“先胜”
最后才是 伐谋,伐交,伐兵,攻城。 打仗毕竟要死人的,要么不打,一打就要打痛,以免以后少打。
再比如:用人
企业用人,找人,用别人的大脑,又不想开高工资,又不想好好培育,只想从别的地方挖人才, 这怎么能做的好呢?
在人才培育方面,确实是需要花大钱的,并且也有一定的风险。
但是,如果你不愿意培养,那么招来一个人,好不容易能上手了,人才又离职了,这岂不是赔的更多?
更有一些老板,喜欢免费的让别人干活,这种思维更危险。
只有那些想干大事,敢在人力资源方面下注的人,才有机会把事业做大。 建立一个培养人才的激励机制,随时都能够培育一批人才出来,还担心哪个个别的人走吗。
钱,权,名,安全,舞台...给够,天下英豪奔赴而来。
02
关于决策
这个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讲很有意思,这个决策过程很典型
我们必须警惕那种“只有决策理由,没有决策依据”的决策
回想下自己企业的情况,与股东,合伙人,与部门,与高管等之间的决策讨论,我们经常会遇到,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困难”决策,而不是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决策
实际困难是什么:
客户问题,天气问题,天灾问题、预算问题,人数问题,“做这个事情让我们很为难”的问题....
2020年的武汉,去建立方舱医院,去送电,送气,送网....,谁愿意去? 这是天灾问题,生命问题啊,是实际困难, 但是我们最终是要解决问题,华为领导说了,愿意去的都是功臣,不愿意去也没关系。 功臣意味着荣耀,提拔,进一步发展。 不愿意去的也可以好好干活,晋升无望。
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刚刚又收复海南岛,立马出现朝鲜战争,打不打?这也是有很大的实际困难,经济困难,武器也没什么,别人是海陆空无线电都有,我们只有的陆军,装备还不行,
难不难? 超级难。
打不打? 要打
用教员的话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里呢,丞相、御史大夫,车骑将军,左将军等人说一万人就够了?有没有决策依据?
没有任何依据。 但是他们有理由,
理由很清楚:百姓秋收农忙时节,不宜多征发,发一万人屯住就够了。
但是这跟兵力没有任何关系,逻辑不在一个层面上
而冯奉世的意见,是按照《孙子兵法》以及自己的军事经验来提炼的,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当年秦始皇要攻楚,问王翦要多少人,他说要60万,李信说要20万就可以。 秦始皇觉得王翦老了,于是派李信过去,结果李信大败而回。后来秦始皇又请王翦,带领60万秦军灭了楚国。
所以,冯奉世的方案是经过测算的,要4万兵,并且一个月的时间搞定,前后分析的很清楚的,这已经是起码的标准。
03
你是老板,遇到这种情况听谁的?如何决策?
丞相等人的方案没有逻辑,皇帝也没有逻辑,最后只是多增加了2千人
2千人,这个数怎么来的? 拍脑袋决定的,凭感觉
等到前方损兵折将之后,才意识到专家冯奉世的话是正确的,于是直接给了6万人,又征发1万人,相当于8万人了,是敌方兵力的四倍。 这才是用兵的逻辑
这里面有个启发:
老板拍脑袋决策的事情多了去了,那么得思考下:
如果涉及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时候,听谁的? 内部高管的?还是外部专家的?
车骑将军,左将军也是打过仗的,但是没有冯奉世厉害
所以,
1,专业的事情,要找专业的人来分析,决策,听取意见
2,“专家”很多,但是是否专业,得自己判断
3,下决定的人始终是老板自己,自己模棱两可,这很危险
最后,有个问题,当你作为企业的老板,你是能够感觉到自己企业真正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听了某堂课,或者遇到某个人,你感觉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案,但是回家一跟老婆商量(或许在公司岗位,或许不在),然后又犹豫了,这会是什么问题?
最后,你打算听谁的?(企业命运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