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进《简书》发现弟媳更新了一篇文章。更新文章这件事本不算大事,但更新的时间就有些故事了,深夜十二点多,也可说快凌晨一点……
如果你是我的铁粉,你就会知道。我入住《简书》的引路人是弟媳。一般情况下我叫她妹妹,一直认为妹妹比弟媳少了世俗的距离感。今天不叫妹妹,特郑重其事地说说我家唯一的弟媳。
弟媳来我家不知心里是否有……,反正她的到来,让我爸妈的养娃事业圆满完成。在他俩大婚的日子,双亲的嘴角一天都没复位过,我们姐妹几个也是一天没有完整吃过一顿饭,因为忙,因为乐。
弟媳在我家是有文化的人,自然就少了左邻右舍“常规媳妇”的许多规矩。弟媳怀孕期间遭罪的程度让我一家上下都提着一口气,吃啥吐啥,偶尔想吃一口香蕉。我家姐妹多,小辈也多,且不太有规矩。当大人发现时,弟弟刚买回来的香蕉在我儿子的带领下被瓜分一空。我们既焦急又焦急!弟媳一句话也没有,连眼神都不带一下。小辈们围着她“舅妈,……”“舅妈……”。
诸如此类的事件多得让小一辈都说“我认为舅妈比舅舅亲”。弟媳当时回了一句“等你们长大就会知道,舅妈的亲是和舅舅的亲是不一样的”。智慧、坦荡地让我们姐妹瞠目结舌。
这样经典的话还有很多,吃饭时老爸说“粉条太长,为啥不切一下”弟媳软软一句“记性不行,爸,以后做这道菜时需要你及时提醒,事后诸葛我可不喜欢”。做为本色老农,爸爸洗碗有时会只用清水涮,弟媳会幽默地来一句“爸,洗碗不用洗洁剂,口水是洗不掉的”等。小妹有时会抱怨“妈妈干活多,爸爸眼里没有活”。弟媳这样说“爸爸的主要作用是陪伴,陪伴也是很重要滴”。好多生活中的“蒜皮”被弟媳拿语言一“拌”,好像少了许多计较,多了一丝雅兴。
我家大姑子四个,“大姑子”这个称呼,自带色彩,贬义大于褒义吧。入住我家前的弟媳也不知是否做过心理建设,现在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却会常常和我们撇撇。难免牵扯到一块“搅和”过日子的双亲。一次闲聊,我说“爸妈,年龄大了,一辈子农民,各方面……”弟媳截断了话头,“咱妈管娃挺有一套,咕咚都会背好多诗”。她常说,人多才有生活味。前几年,她一个人,好多次沙发上醒来!听来,有点心酸。
今年因为身体原因,我不停往返弟媳家。陪父母小区转悠时,母亲絮絮叨叨说“东家的儿媳妇不让儿子回老家看望生病的奶奶”“西户的儿媳妇总挑刺老人的饭菜不够丰盛营养,还不给菜钱”。顺嘴一句,我做的饭菜不管好坏,王艳从不说一句,好了多吃点,不好少吃点。还有,家里那个小盒里一直有零用钱,快用完时,总是马上补上。一脸不自知的炫耀。
我们这地方有闰月给老人买鞋的习俗。今年暑假,父母回来,每人脚穿一双新鞋。一问,弟媳买的。姐姐故意问“我买的不好吗?”妈妈说:“一样,先穿这双。”其实,弟媳的衣物买的勤,父母也穿的勤。穿出来见人的,大多是弟媳买的。大概是因为,弟媳让他们活得倍有面子吧,倍有劲吧。弟媳买衣服的眼光一流,今年过年时,给我家三个姑娘买的衣服获得了三个小鬼的一致好评,这是很难得的,尤其是我家的“搅事姑娘”。此时的弟弟倒像是倒插门的。
我们姐妹一起常会聊到弟媳,身为老大的姐姐说“谁家谁家的弟媳总是跟老人合不来,家里一片乌烟瘴气。咱家王艳相当不错了,可惜没有亲姐妹倒苦水,只能向大姑子说说……”弟媳的苦水中承担了弟弟的责任,弟弟是搞土木的,一年到头,天南地北的。一家重担落到一个女人肩上,加上幼小的侄女侄儿,人一生中最难的时候。但会生活,懂生活的弟媳忙里偷闲,还练毛笔字,学古筝。好一个有诗意的女子!
佛说: 所有的相遇都是刚刚好!我喜欢这个“刚刚好”!
下辈子我们继续“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