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反问
请你先试想一下以下场景:
当你找不到手机,问老公有没有看见时,他说:“你没长眼吗,不会自己找?”
当你搬家时,不小心磕伤了腿,爸妈说:“这么简单的活儿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
当你问孩子作业写完了吗,他说:“你当我有三头六臂吗,能写的这么快?”
听到这些话,你是什么感觉?窒息。无名火起。
好好一句话,明明正常表达就行,非得换成“反问句”来噎人。
最近,“习惯性反问有多讨厌”成了某音的热门话题。超过1000W的在看人数,足以说明:“反问”这事儿,戳中大家的心窝子了。
毕竟,反问句的那种轻蔑与不耐烦,总能把人已经到嘴边的话,硬生生地噎回去。
“发场火吧?好像也不是大事,没必要。”“自己消化吧?这口闷气还真不是那么好咽的,我能答应乳腺都不能答应。”
这吞不下去,又吐不出来的感觉。最膈应人了。
有个网友说差点因为反问句离婚:
当时她刚出月子,每天都被照顾孩子弄得心力交瘁。
有一天,老公下班后,随口“抱怨”了一句:“今天工作真累啊。”
她连脑子都没过,脱口而出:“难道我在家带孩子就不累吗?”
瞬时,两人的“战火”就被点燃了。揪着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你一言我一语地一通乱吵。
“战争”持续了三天三夜,甚至还闹得夫妻俩分了居。
那么该怎么办?这里有一些办法,虽然无法根除,但可尽力改善。
1. 万能公式:先肯定对方话语中你同意的部分,再表达自己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用反问句。
无非是爱人或孩子说话时,恰好遇上了我们心情不好;
或是他们的某些行为引发了我们的不满,才会脱口而出怼回去。
但比起单纯地发泄情绪,清楚告知对方我们的需求,或许来的更有效果。
这里有一个表达的万能公式:
先肯定对方话语中你同意的部分,再表达自己的需求。
就像前文提及的网友:
如果当老公说自己累了时。
网友能说:
“老公你辛苦了(肯定对方的话),今天我带孩子也累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咱俩之后也一起加油吧。”
或许不会有后面的争吵。
这样,我们既没有贬低对方的需求,也如实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2.耐心+包容,去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这事儿,做起来并不容易。
我们总习惯对外人保持好脾气,却常对家人不耐烦。
而误解,恰恰就源自不耐烦,也源自我们的下意识反应。
有网友曾分享,之前她刚学开车时,爸妈陪她练车,结果一路上,妈妈都在“骂骂咧咧”:
到底会不会开车啊?
自己上班要开车,还不知道勤奋一点?
网友只得一边开车,一边宽慰自己:
“算了算了,忍一时风平浪静。”
谁知没过多久,妈妈又说:
“你这样开车,我得担心死,怎么敢放心让你一个人上路啊。”
发现了吗?
“习惯性反问”,有时包裹着的其实是最柔软的心肠。
但这份心肠,总要我们细品才能发觉。
的确,习惯性反问是不好。
但家人之间,哪儿能每件事都周全呢?
甭管哪一方,多一点耐心和包容,去了解对方说话时的“真正意图”,总是没错的。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
希望你下次脱口而出前,可以先思考3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