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樊登读书会公众号是我最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虽然公众号的阅读量不多,但内容我还是蛮喜欢的,有思想性同时也很简练。
公众号推出的《你那么在意别人的想法,最终受苦的却是自己》这篇文章,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它告诉我们要和自己成为朋友,不要去逃避自己的痛苦。选择面对,才能遇见阳光。
我深有感受,把幸福的选择权放在自己的手中,才能遇见幸福的自己。
确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太在乎别人的想法,不敢表白自己的想法,这样会让自己的内心纠结和受苦。
我们隐藏了自己的情绪,压抑了自己的情绪,长久以往,这就变成我们的一种思维模式。
我们无法懂别人的情绪,无法探知别人的想法,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违背自己的本心。
看到别人皱眉,你或许会敏感的觉得,是别人对你有看法,或者不喜欢你。
看到别人没有关注你或者联系你,你或许会觉得,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呢?其实你在别人的眼中并没有那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他人只是沉溺在自己的感觉中,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你。
你的过度敏感,会让你的情绪每天都处于紧张之中,我们说话,和他人的表达,有时候需要慢半拍,这样会有利于我们情绪的控制。
有时候我们容易受自己的情绪控制,我们看到的外面的世界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而已,如果我们的内心改变,那么我们看外面世界的眼光也会随之改变。有时候是我们自己内在的“伤口”需要对号入座而已。
就在这样的种种猜忌中,我们能量被耗尽。
我们每个人再完美,也总是会有人喜欢我们,有人不喜欢我们。与其要别人喜欢我们,还不如我们自己喜欢自己。
同样的一篇文章,一个观点,有人会喜欢,有人会不喜欢,甚至于有人会留下与你发的内容完全无关的评论。
如果你对于别人的留言反应太大,那又何必呢?我们无需呵斥别人,只需做好自己。
-02-
我们的意识有时候会出差错,很多镜像实际上是我们想像中的。一次假期,老公约了单位的两个同事和我们一起出行旅游,不曾想,其中的一个同事后来翘班了,我单方面认为她对我印象不好,而我也对她印象不怎么样。
可是后来我和老公一起去单位吃饭,偶遇了这位同事,她才知道我们是一对夫妻,还说我很年轻,所以很多是我们自己想多了,事情原本并不是像我们自己想象中的那样。
《你那么在意别人的想法,最终受苦的却是自己》这篇文章中讲到的一个事例让我深有同感。
由于亲密关系课程,必须暴露真实的状况,于是作者小心翼翼、有点难为情地说出了自己的情形,很担心受众的反应,可是他担心看到的场面一个都没有出现。
受众只问了一个自己关注的问题:“那你还会继续写书吗?”
因为受众是读者,她喜欢作者的书。
我们一般关注的是自己在乎和想要的东西,仅此而已。
原来别人并不像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在意。
-03-
我们要变得真实,才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
作者发现,愈是想要去隐瞒什么,故意去做什么,别人反而愈会评论、猜疑你。你理直气壮、若无其事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别人的流言蜚语真的会比较少,而且无法影响到你。这是一种能量的交互作用,非常微妙,但也非常准确。
作者文章中的这种能量,给我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凡事我们做到无愧于心就好。
我发现自己还是在意别人的说法。譬如过年发个短信,发了以后,觉得短信措辞不文雅,于是又发了一个。
为什么在意别人怎么说,一定是自己对自己的言行有“不安妥”的感觉,因为内心早就有自我批判,有缝有露的,给人家的批评留下了余地。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我们是那么的希望别人的认同。可别人的观点,也并不一定就是你是错的,他是对的,这只是一种建议而已,我们只要带着耳朵听着就好。不去在意,情绪会比较稳定,才不会会患得患失,东想西想。这也是我所需要追求的境界。
-04-
文章中说喜欢说教的人,通常也是用“说教”来获取重要性和价值感,没有自我觉知的人,是无法察觉并且停止的。而且这种事情是这样的:一方愈是在乎,一方就会愈加进行这样的行为。
在我和母亲的关系相处中。常常会因为观点的不同,产生争论,愈是和妈妈争辩,抗衡,妈妈的兴趣反而更大,形成拉锯战。反倒是我的哥哥,表面应付,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反而和母亲,难得有冲突。因为他们之间缺乏争论的乐趣。
如果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点,我想,我就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控好与人相处的方式和方法,我们也能够更好的和自己相处。
据说这篇文是根据张德芬老师的新书《我们终将遇见爱和孤独》中的内容进行了解析和阐述,推荐小伙伴们去读一读,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