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合伙人》,黄晓明饰演的成冬青因为生病的关系,邓超饰演的孟晓骏把自己常用的字典借给了成冬青,他打开之后,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有一天你会让我嫉妒的”。
今早体检后在"金拱门"吃早餐,听到了一对父子的对话:
👦:爸,我这次觉得特别好,(没有听到之前的对话);
👨:好什么好,还不那么回事,就跟你上次似的,你说你学这么久,那一次出过成绩,你看人家***,你到底行不行。
……………………………………
身在旁边的我都觉得这父亲教育的方式简直了。
相信是一种力量,如父母相信子女,恋人相信彼此,师长相信学生。上述对话中,父亲思考鼓励的言辞都没有,不仅如此,竟是漫天“风凉话”,为什么就不能对孩子有哪怕一丝的信任呢。虽然无法真正的明确出相信跟信任的区别,但我看来,相信给予自己和对方的力量要大于信任。如,“我相信你”对比于“我信任你”,又或如“我相信自己”对比于“我信任我自己”,总是觉得前者赋予的能量值要比后者更强一些。可以不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怎样,但信任孩子这一次又如何。
成冬青正是因为收到了孟晓骏的“信任”,才开始了自我认同之旅。虽然成冬青最后得知这句话是孟晓骏写给自己,而不是写给鼓励自己的,但不重要了,因为彼时的他们已经在一个层次了。
相信是一种力量,他人相信你,是外界对于自己的一种肯定,所以合格的教练、父母、恋人、朋友等等总是会给予自己的学生,子女,爱人一些鼓励的话:“相信你自己”、“你可以的”、“加油”,这种话是一种赋能,真的是一种力量。当然,有一些朋友的确会说一些容易让人泄气的话:“你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吗”、“想什么呢,怎么这么好高骛远呢”等等,但我觉得这种话更多的是无意的,就犹如上面的爸爸一样。但,说者无心,听者留意。所以希望大家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多赋能一些,鼓励多一点,诋毁少一点。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如我一般“执拗”。
“倔”、“犟”、“不听劝”基本是我性格的写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别人的否定和打击对我来说是“无感”的,当然,至亲至爱的人除外。同样,别人的肯定给予赋能也无法全部收到。
总觉得,现在这个变迁的时代,过多的依赖于他人给予的“信任”,不如趁早的建立“相信自己”的观念,所谓相信自己就是笃定的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os:当然也可能是错的),但最起码不会因为某些人的肯定与否定,而不断怀疑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人的意见最终都是建立在他人的认知水平和经历之上的,只有自己知道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当然无论是选择任由他人意见左右,还是坚信自己的选择,最终发生的后果都是需要自己承担,与其如此,为何还要过多在乎他人的意见。
毕竟,在我看来,自己人生经历是属于我自己,老话讲,30岁之前不要悔,30岁之前不要怕。万物变迁之时代,往后推10年也不为过,所以40岁之前不要悔,40岁之前不要怕。让自己忙起来,有了目标,真没有一点“焦虑”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