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的感觉,读书不再枯燥,越来越能沉下心来读一本书,8月读了三本书,都有触动自己的点,其中触动最多的还是《认知觉醒》这本书。
这是一本没有鸡汤的好书,书中的观点,对我的触动也特别多。作者周岭老师在书提到了“触动”这个词,他说读一本书,不用强求让自己记下书中的全部观点,哪怕有一个点能够触动到你,因为这个触动能够让你的工作生活有所改变,读这本书就是有意义的;反之,那读书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本书中多次提到“拉伸区”的概念,是舒适区的外围区域,介于舒适区跟困难区之间,是跳起来刚刚可以够得着的区域,不会因为在舒适区里重复而产生倦怠没意思,又不会因始终够不到困难区而产生挫败感打击自信心。
我在前一本书《学习的真相》一书也有看到“拉伸区”这个概念,当读这本书再次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就会自动的跟上一本书相关联,通过关联,加深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觉知自己的拉伸区,让自己在拉伸区内工作生活,逐渐拓展拉伸区把它变成舒适区,向困难区进军。
我是一个晚起的人,因为晚起,工作效率不高,计划着早起。可原来8点左右起床的我,把闹钟调成5点起床,闹钟响了以后,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是因为早起的这3个小时,是我起床的困难区,所以连续地定闹钟也叫不起迷糊的自己。感知自己起床时间的拉伸区,是在比原来提前一个半小时这样的区域,我就把闹钟调到了6:30,这样起床后,能保证有足够的精力运动跟学习,在拉伸区内起床约一个月左右,6:30起床已经不需闹钟了以后,我再拓展拉伸区至5点,这样5点钟早起的习惯就养成了。
做其它事情也是一样,眼睛不要总盯着那个高不可及的地方,适当的降低标准,先在拉伸区内成长,逐渐扩展到困难,让自己舒服且快乐的成长。
第二个触动是“元认知”这个概念,元认知的能力,其实就是自省的能力,觉知自己的情绪跟状态,开启元认知,觉察当下的自己,感知情绪变化,改变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做瑜伽的时候,在一个体式坚持的时候,经常忍不住的颤动,会不自觉的放弃坚持。当把元认知功能开启之后,觉察到原来在瑜伽馆跟着老师的节奏做瑜伽,在老师的引领下呼吸做体式,往往过于关注老师的引领,而忽略了瑜伽本身,怕体式做不好,所以才会有这些身体反应。
最近跟着KEEP安静地做瑜伽时,我刻意专注自己的呼吸,关注当下,感受能量的流动,发现呼吸越来越平稳且越来越冗长,拉伸的时候,身体也不再痛苦,反而会因为拉伸让身体舒展,变得更舒服。瑜伽,除了健身,还是一个训练专注力很好的运动。
一个体式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肌肉有轻微撕裂感,这种状态是肌肉的拉伸区,在拉伸区停留,坚持一下,适应拉伸区,会慢慢向更困难的体式靠拢,我们做一件事坚持不下来,往往是在拉伸区停留的时候,主动放弃了。
这又是关于拉伸区的例子,书中内容关联了现实,进一步固化了“拉伸区”这个概念。每个概念看似是独立的,但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把新的概念跟原有的概念关联,才能让一个概念内化成自己的新概念。
学习是为了成长,只学到了而不去实践,时间长了就会忘记,这也是很多人读一本书,当时感觉好多观点很有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再翻开这本书,却好像从来没读过一样
读书的本质不是为了彰显读了多少本书,而是因为读书有了哪些改变。如果没有任何改变,就失去了读书意义。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记录这些改变,顺着这些笔迹,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你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跟幸福感。
读一本好书,感受作者的魅力,记录触动自己的点,去实践去输出,终会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