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后一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读完了《资治通鉴》中的《周纪》至《秦纪》的所有篇目。对于先秦的所有大事记又做了一遍梳理,之前读《史记》也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所以再读更为简洁,议论性更强的《资治通鉴》时,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经史子集类的所有书中,读史书是最磨性子,最着急不得的,花一年多的时间过了一遍《史记》也正好磨了磨我看书太急躁、太粗略的坏毛病。所以看《资治通鉴》就更为细致,从中所获所感就较《史记》更多。《通鉴》和《史记》合为史书中的双壁,如果能够耐着性子通读一遍,收获还是不小的。
看完《周纪》和《秦纪》再回过头温习高中所学的《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也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苏洵在《六国论》篇首就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何尝不是如此,总结起来,整个战国时代就是六国向秦割地求和的屈辱历史。六国视祖宗之地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做了这样的评述,三晋(韩赵魏)与齐楚互为表里,三晋为齐楚之屏障,齐楚为三晋之后盾,本可以互相联合以抵抗暴秦,但是各国之间为了示好秦国而互相攻击,自毁屏障、后盾,“撤其藩蔽以媚盗”,还发出“盗将爱我而不攻”的可笑论断。
六国合纵如此强大,但是六国之间不思抵抗暴秦,不图自强,一味的内部尔虞我诈,最终合纵自我瓦解,所以《阿房宫赋》里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通鉴》中司马光对于荆轲刺秦王的评论也让我对这个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燕丹”及“荆轲”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对于这件著名的历史事件中的两个主角,司马光是给予批评态度的,认为燕太子丹被心中的怨恨冲昏了头脑,缺少谋虑,刺杀秦王只是以卵击石,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认为荆轲“不亦愚乎!”为了报答太子丹的“豢养之私”,不顾灭族的后果刺杀秦王,“不可谓之义”。
以前接触到的通常是以爱国来赞颂太子丹和荆轲,司马光却从另一个视角提供了不一样的看法,我们在看待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也是需要多角度的分析,才会更全面,更深刻。苏洵也在《六国论》中说“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和司马光的观点不谋而合。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封建王朝,其功绩可谓是开天辟地,但是其二世而亡的结局也值得我们去思考。《过秦论》贾谊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总结秦在统一六国以后所暴露出的问题,秦亡于暴政,亡于没有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本以为可以一世、二世、三世乃至万万世,没想到忽喇喇似大厦倾,二世而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何至于此如此强大的秦国在瞬间坍塌,被天下人耻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读史使人明智,我也希望在漫长的读史过程里于历史苍凉之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汲取营养,成为一个“明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