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了好的或坏的印象之后,会据此去推论该人在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上的"以偏概全"的做法。
简单来说,人们会根据自己眼中看到的"部分事实"去给他人贴一个标签,如果这个标签的正面的,以后就会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去理解和欣赏这个人的优点。这种场景常常出现在初次见面,在双方都不了解的情况下"以貌取人"。
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中男主角在面试(stockbroker股票经纪人)中穿着脏乱的便装给面试官们留下了非常不好的第一印象,吃了很大亏。
在面试或相亲这类场合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打量一个人,主要还是看他的发型、身材、肤色,还有衣着以及整体体现出来的气质。而我们短期能改变的几乎只有衣着,女性化个淡妆,前一天休息好,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
有些人的"以偏概全"甚至是非常可怕的。娱乐圈里面经常饰演反派,汉奸的演员有时候出门都被打,也怪他们演技太好,荧幕形象好的名人代言的产品销量更好;政治圈子里面的"个人崇拜",有些国家领袖在国民眼中简直就是神的化生。
还有我们常说的地图炮:湘西人都会赶尸、河南人偷井盖、上海男人小气、云南人吸毒等等,循环不止的语言暴力。
其实,只要人群数量足够大,哪里都有素质高的公民,同时也会存在违法犯罪者。
再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投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是1/2。可是当我们开始实验,实验次数的比较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概率不是1/2,甚至偏差很大,然后我们就开始怀疑,又接着实验,时间长了以后又意外地这答案真的是1/2。
类比一下,年轻的我们面对真实的社会会不会也是这样。
我们崇尚正义和公平,本能地认为世界上好人多坏人少,认为世界和谐美好。可是一进入社会就听说了很多负能量的消息:"招聘会里面很多关系户","甲官员勤勤恳恳却一直当村官。而乙官员每天溜须拍马却一路绿灯上位"。然后我们的"三观"动摇了,为什么会这样?慢慢地,我们甚至会主动去收集那些负面信息去验证并加强自己的观念。
(吴伯凡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家里有了孕妇以后,突然发现公园、公交站台,菜市场……里面的孕妇多了起来,以前好像没多少孕妇。其实,在过去和现在,那些地方孕妇数量一直那么多。我最近发现周围的考研海报突然多了很多,因为现在我在准备考研。)可是,日子久了,你发现自己又错了!——"世界固然存在着很多丑恶,可是时代的主题永远都是公平与正义"
这也是为什么人的自我满意程度大概在45岁会突然上升,因为第二次"看山是山",真正理解了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