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英国天气,倒颇有几分英国之感。花花草草看在眼里是明艳芬芳的,猛烈的阳光却像是刻板的贵族老爷,前一秒还客客气气的赏赐了几度春风,一到背阴之地就翻脸不认人。洒水开道倒是做了十足十,哪还管你防风防雨的顾虑呢。
于是便又有了大衣和雨伞的用武之地。要说起来,这些“身价”跟着天气走的东西,它们的“良质”(Quality,Value)根本攀不上那些被装置在玻璃柜里供人瞻仰留恋的镇馆之宝,也比不上平日里与我们形影不离的手机。前者的良质来源于时间。哪怕是古代人用来垫桌脚的半拉砖头,只要有了“志””趣”在里头,且能被命运眷顾,躲过时间长河的浩劫,都能在尘世中偏安一隅。后者的良质表现为金钱。不论是苹果还是锤子,吹出的泡沫也好匠工精神也罢,价码都是最诚实的度量。
虽然《禅》一书都在探讨“良质”的定义,但与市面上常见的鸡汤宝典不同的是,作者更像是用记录的方式来开拓思考,而不是一上来就做一番铿锵有力的断言。作为主题的“良质”一词贯穿全书,而且一直在作者的笔下不断地发展完善,最初的探讨还囿于“美”的概念,最后却在“道非道,非常道”的东方哲学中找到了共鸣。
所有深深浅浅的左右了我们思维方式的流派大概都有这种“所见略同”的归宿。《禅》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从古典和浪漫,即理性与感性,又即科技与艺术的二元对立角度出发,探讨“良质”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作者写下他对科技的观点——科技正在暴露出令人生畏的丑陋姿态时,1974年的互联网还穿着开裆裤呢。
在这滑稽而有魔力的书名背后,作者想探讨的便是这么一个问题:如何去衡量科技的良质?这就好比去给一个“既能载舟,又能覆舟”的工具定性。菜都已经处理好了,锅也热起来了,作为一个好厨子,我应该拿出一道怎样的佳肴才能评的上米其林五星?
兜兜转转,还是要回到两个关键词上。禅是内心,是“我”,而摩托车是外界,是“物”。维修便是我与物的交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摩托车出了问题,我觉得应该怎么修便是“良质”的发生。虽然个人有个人的看法,维修师傅之间也会吵架,但在这些异议的讨论范围里,总有那么一条“道”在影响着我们做出符合良质的选择。
人不是天。人道,以天道为本。
在书的后半部,作者把良质和“卓越”一词联系在一起。勤勤勉勉,兢兢业业。就像以“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为诫的乔教主,明知前方的道路无涯,仍要以有涯的生命去追求“良质”而不知疲倦。
抛去摩托车这一舶来品,就参禅来说,还有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可以一提。他的这一文章,说的便是参禅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风景依旧,人的状态却从“无明”到“觉悟”罢了。
然而,最可怕的是,在该看出别样的山水之意的年纪,却安心沉湎于朴实的山水之色。本应去“指点江山,粪土万户侯”,却在一室之内沉迷于代码堆砌出来的妲己吕布。
本应始于喧嚣归于平静的内心,在线上沸腾,在线下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