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好朋友是名挺优秀的程序猿,因为公司资金链出了点状况,最近一段时间在找工作。有家不错的公司联系他,然后进行了3个小时的笔试+面试。
完事之后,我问他:“怎么样?”
他说:“还成吧,可惜有道题没答出来。其实蛮简单,出了门上了车我就想起来了。”
题目是:3,1,3,6 ,按照顺序,用+-*/得出8。别问度娘啊,先自己想想。
1,大学毕业就不用考试了?
现在的人很可能会和各种考试终身相伴。很多职业都需要资质考试;就算不是校招,也有很多大公司会在社招中进行一轮笔试,技术类或是咨询分析类的岗位更是如此。
除非你到了强东哥的级别,靠手里的资源就能翻云覆雨,不然你即使毕业,也有很大可能性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所以考试的技能对于你赢得各种机会,非常重要。
很多人说,自己不是那种临场发挥型的选手,总不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其实考试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有规律可循,通过练习掌握技巧,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前几年,看过一本《A Mind For Numbers》(翻译成《学习之道》,不是那本象棋大师乔希·维茨金的《学习之道》),作者是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奥克兰大学的工程学教授。
这本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讨论如何学习。虽然从英文题目上看,似乎是针对和数字打交道的理科生,其实适合各行业的人群。后来因为这本书很火,又改编成了网课,放在coursera上面,起了个更亲民的名字“Learning How to Learn” (学习如何学习),芭芭拉亲自上阵授课,互动性比书更好。
书和课程的后半部分,讲到了应对考试的技巧,很有启发性。后来我应用其中的技巧,以高分顺利通过了CPA考试。
2, 考前的准备:大考之前要休息
读书的时候,校园里总是流传着两三个通宵考过高数,或是大物(大学物理)等的传奇故事。我自己也有过不少次考试前复习到深夜的经历。事实上,用这种准备方式,想要考出最好的成绩,基本没有可能——即便你有这个实力。原因有两个:
1)考前的疲累会影响第二天考试的状态。你不会在马拉松比赛前一天,让自己跑上20公里。考试也是一样。考前熬夜只能让你以脚底踩着棉花,脑子里灌满浆糊的状态进入考场。
2)考前着力复习某个知识点,会让你的大脑窄带化,缺乏全局思维。对于全局思维,下面一节,有更详细的介绍。
正确的做法是:考试前一天,最后快速浏览一遍资料,温习所学知识。我自己的习惯是,考前一天,把自己总结的思维导图拿出来,站在比较高的视角重新温习一遍所有的知识点。这里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重新温习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再去纠结某个知识点的细节。
3, 考试中:深呼吸,然后从难到易,从后往前
1) 深呼吸赶走紧张情绪
压力下,人会释放皮质醇,然后开始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严重了还会胃疼。对于缓解紧张,深呼吸和冥想练习会很有帮助。你可以在考前15分钟,找个安静的地方做这个练习。平时经常练习,会让你临场更容易进入状态,效果更好。这个方法也适用于任何你觉得紧张的场合,比如重要演讲之前。
如何应对压力是个大话题,限于篇幅,不展开,回头单独写一篇。
2) 从难到易答题
一般人得到的建议都是,先摘好摘的果子,先答容易的题目。但事实上,从难题开始但迅速转向容易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更好的策略。
这显得有点违反常识,解释这个问题需要从人脑的两种思维模式说起: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
可以用小时候玩的弹珠游戏,来说明这两种模式的区别。
专注模式中,弹珠沿着思维的习惯路线前进(如上面左图中的的红色路径),激活自己大脑中的相关区域。比如考试题目是微积分,那么看到题目以后你自然而然想到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然后找变量,套公式答题。
那么,如果读过题目之后,你根本不知道到底需要使用哪个知识点来解答呢? 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发散模式。
在发散模式中,弹珠可以沿着随机的路线,游走整个大脑区域(如上面右图中的的红色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用更广的视角扫描自己所有的知识,然后“啊哈”,你发现,这个问题原来可以用另外一块知识点来解答(如上面左图中的的黑色路径)。Binggo! 难题得解。
我那位程序猿朋友在笔试中犯的错误,就是没能及时从新的视角看问题(此处省去剧透200字)。
明白了大脑的运作方式,你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以下做法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Step 1:当你拿到试卷时,先迅速浏览一遍,了解试题概况。
Step 2:当你开始解题时,从那些看起来最难的问题做起。
Step 3:当你没有思路,或不确定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时,在一两分钟之内跳过这题。以难题开始的做法会让难题在你脑中留下印象,促使发散模式在你的潜意识里开始运作。当你做完别的题目,将注意力转回这道难题时,常常会惊喜的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思路。
高效的大厨,在等待红烧肉炖好的时候,能快速搞定一个凉拌拍黄瓜,一个炝炒圆白菜。然后,大功告成!
3) 从后往前检查
我读书的时候,有过很多次这样的经历。考场上怎么检查都看不出错来,一出考场,盯着来往的人流,一拍脑袋:坏了,做错了。
人脑容易陷入固定的专注思维模式(Focused Mode)。如果你做题的顺序大体上是从前往后,那么从后往前的检查可以帮助你从不同角度审视答案。
4,策略的延伸应用
以上策略的核心,是帮助你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自由转换。这种策略,不单在考试中有用,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用。
我自己的工作,需要经常发一些重要财务数据报告给公司高管。我的习惯是在完成报告以后,发出之前,离开工位出去溜达5分钟,然后回来。这样做,经常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在做一些分析类报告,思路陷入僵局的时候,这招也有奇效。
书评达人鼹鼠的土豆,提到她写书评的习惯。前一天写好之后,第二天再看一遍文章,从总体上检查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也都是自由转换思维模式的高手。据说爱迪生有个习惯:手里拿着弹珠(滚珠轴承)在椅子里放松,并漫无目的的回想自己的工作。当他快要睡着的时候,弹珠落地,“叮”的一声,吵醒了他,这时候他就可以从发散思维模式的那点,进入到专注模式,将一个点子深入下去。看来老爷子的很多发明,可能都源于弹珠落地的带来的灵感。
考试和发明创造一样,都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不过,如果你熟练运用上文中提到的考试策略,并且对照考试检查清单(见下)进行准备,相信运气一定在你这边:)最后,祝大家考试成功!
附:考前的检查清单。
这个清单由具有传奇色彩的教育学家理查德·费尔德(Richard Felder)设计。尽管这张清单最初是为工程师们而设计的它实际上适用领域颇广。
1,你是否认真努力地去理解过课文?仅仅是找出课文里有解答过程的例题不算。
2,你是否跟同学讨论过作业中的问题,或者至少和其他人对过答案?你是否尝试过在和同学讨论之前先列出每道作业的解题大纲?
3,你是否积极参与作业小组中的讨论,贡献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否会去咨询讲师或助教?
4,交作业的时候你是否已经弄清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对于作业中不明白的问题,你是否在课上提出疑问寻求解答?如果你有辅导书,在考试前你是否已经认真通读它并且相信自己弄明白了书上所有的问题?你是否尝试略过具体计算直接快速写出一些问题的解题思路?
5,你是否和同学一起复习过辅导书上的内容和其他问题并相互提问?如果考前有复习课你是否参加过并对自己不确定的部分提出疑问?
6,最后考试前睡眠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前面所有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重要了
这是我的成长干货的第2篇,第1篇是:学英语的这5个坑,你中招了几个?|用我学英语20年的经验,帮你排雷
欢迎评论,私信,交流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