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更鸟,毛茸茸的像个球,胸前明显一块橘红色的斑纹,看上去像被人射了一箭后,血染红胸口。代表善良无辜又好的人,却惨遭屠戮。
关于种族歧视、何为正义、人性善恶,这本书带给你不寻常的顺畅体验,趣味与深刻并存。
书中随着一个六岁多女孩子“斯图特”的视角,将读者带进小小的“梅科姆”镇上,一个遵循传统、彼此熟悉,像如今很多小镇一样守旧的小世界。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独特的标签习惯,固守着各自的习惯和理念。当新来的老师“卡罗琳小姐”在一群孩子面前无所适从不明真相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清楚的“理解”和“明白”真相和原因是什么,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显而易见,他们深谙每个家庭的不同特点,每个人身上也都拓上的家族秉性的烙印。
一代一代人,从来都一样的重复着:贫困的没有午饭的坎宁安家族,终年不见日月的怪人阿瑟·拉德利家庭,热爱万物的弗兰克·比福德医生,偏激苦行的浸信会基督徒,无赖恶毒的尤厄尔家庭,苍老乖戾的杜博斯太太,通情达理的莫迪小姐,还有生活在底层被歧视的黑人……
讲述者“我”——斯图特,聪慧善良的女汉子'斯图特'和哥哥杰姆、爸爸阿蒂特斯、黑人厨娘卡波妮生活在一起。跟着斯图特,慢慢的一点点的读进去,进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他们的思维去想。他们诚实且涉世未深,因而借着无辜的眼睛和耳朵,看到听到的都是真实的东西。
你会吃惊地发现,那么轻易的,就被孩子的童趣和较真打动,被他们的敏锐力和学习适应能力震撼:能把过家家玩到话剧表演的水平;注意得到一草一木的独特美和变化;大人还未意识到,他们就已偷学会了成人日常里的几乎一切,识字会书写会“明辨是非”。
在惊讶的同时,也隐隐觉得这个天赋的可怕,因为善与恶、好与坏一样的会被他们轻易地吸收。而更应该忧虑的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和他人行为代表着什么,只以为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好在,他们要比成人强得多:道理和公平有着不可撼动的至高地位。即便还没有成熟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思维推论幼稚的可笑,可是在小小的脑袋里,他们特别看重并守护这个推理的过程。像苦行僧式的浸会基督教徒说莫迪小姐和她的花都该下地狱,我也直接的怀疑否认这个批评,因为她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书中那么多温暖的小细节,慢慢感受孩子身上散发的灵性。
第二个受害者,也是故事的高潮和争论与冲突的顶峰。
一个好心正直的残疾黑人,凭借劳作兢兢业业有尊严的与家人幸福的生活。可有一天,一个在无知贫困的家庭里被无赖父亲压抑了十九年的白人女子,无法控制自己“误入歧途”的欲望,触碰了黑人和白人之间不可逾越甚至不可接近的危险地带。她,勾引一个黑人,却让他因为被强迫的吻到而背负强奸的罪名。
证据完全不存在,证言纰漏百出,事实显而易见,年幼的杰姆都信心满满的认为汤姆必然无罪释放! 而最终呢?当陪审团十二张“有罪,有罪,有罪…”的投票被宣读时,只有孩子在哭泣。
一个人直面一个根深蒂固的歧视与偏见的战斗,即便事实如此明显,庭辩那么有利,即便“阿蒂克斯使用了所有能开释一个自由人的法律手段去拯救汤姆,可是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个秘密法庭里,阿蒂克斯根本没有任何诉讼可言。从马耶拉张嘴喊叫的那一刻起,汤姆就死定了。”
汤姆没有等待阿蒂克斯为他上诉再申辩,争取最后可能的“好机会”。
在白人审判的世界里,黑人得不到正常的游戏规则。无法承诺的好机会,其实不也是等于死路一条吗?
绝望了,宁愿靠自己行险路。
就要翻过栅栏跳下地面逃离时候,身上被打上十七个弹孔。搀着绝望和牵挂,冒险一搏的自杀…
故事没有结束,尤厄尔的谎言依然是实实在在的被戳穿了,狠毒卑鄙的本性驱使他对两个弱小的孩子下手来报复。好在,黑暗中还有在默默守护着的怪人阿瑟。
“为什么原本通情达理的人,一遇到与黑人有关的事就会完全丧失理智?”;
“有的人手中的圣经,比一个酗酒者手中的威士忌还要恶劣”;
不过是每天接触彼此熟悉的普通的人,可在遇到观念里的偏见和歧视时,就把正常生活里所有关于公正真相的规则都抛弃了呢…
像烫伤的烙印,铸死的樊笼,观念里的恶,可能比莫迪小姐院子里的一株三棱草更可怕。 正如斯图特的疑问,如此痛恨希特勒的迪丝小姐却对黑人抱着同样恶毒的态度。迪丝小姐其实不过是另外一种受“希特勒”蛊惑的人,只不过把标签换一换,犹太人变成黑人。观念的深井里,人们都是井底之蛙。
那些不懂怎样在这个世界生活的人,痴迷于架空的信仰,身重偏见的荼毒,在地上用双手刨土,精神发展到如同麻痹的病态,即便双手血肉模糊白骨显露,也魔咒一般孜孜不倦,埋了他人,最终也将埋葬自己……
人类似乎永远在追寻正义和平等的路上,对抗自己也说不清为何会那么深的固执和偏见,仿佛那是人性里残忍暴虐的那部分培植出来的发泄窗口。
孩子最无法忍受不公的对待,可是人们都曾是孩子,难道在明白了隐藏在人四周的“属性”之后,他们也忘记曾经少年的模样了吗?需要怎样的教育,才有希望对抗灵性消退的过程,并且助力这种可贵的清醒和正直进一步前行。
还需要太多努力,哪怕只能动摇一点。希望一个迅速强大的蚁穴,击溃植根于民族深处的不公正的长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句话老生常谈那么多年,到此刻仿佛才明白那么一点。树的是观念,是作风,是社会风气和价值观。这需要的又何止百年? 人类毕生都在追求能让真善美与人间更接近一点。文化属性,家族特征,个人消失在族群里,族群因个人而缓慢改变,像沙漠里的沙丘,改变着风向,也随风向移动。殊死搏斗,博弈与挣扎去摆脱很多人甚至都不曾认识到的困境。
反种族歧视,反奴隶制,反性别歧视,反…… 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相信死刑会被取消,法律可以不顾权威,人们可以各司其职各施所长,人们不会轻易的论断,评价建立在事实和道理本身,情绪受到理智控制,追求不再因欲望而是价值和梦想,世人可以理性宽容,个人获得自我觉醒…… 这些是我遥远的希望。
在文章的结尾,阿蒂克斯给“斯库特读《灰色幽灵》的故事:“当你最终了解他们时,你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这样的宽容和善念,才是他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殊死搏斗的力量之源吧。怀着永恒的悲悯,才能在人偶尔显露的卑鄙和恶念面前,冷静而宽宏的对待。也才能不被流年误导,穿过迷雾去看,看到一直等待在那里的“原来”二字。原来,大多数人都会偶尔的冲动犯错,可是大多数人都还是好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它混乱而规律,恶毒而纯良,荒谬而真实,残酷而温情,好在,它一直接受这人类的改造,人性里坚韧怜爱的一面总还是胜过阳光下的阴影。
Sometimes it sucks ,but you know you love it。
附一:
这本书还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方法。
书中守护孩子的灵性的守护者,引导和培养正直品行、善良行事和清醒思考的人,无可争议必定是斯图特的律师爸爸——阿蒂克斯,具有完美教育理念和值得敬重的人(对不起,我只是他的众多迷粉之一~)。他的存在,赋予这本书另一层启发:怎样是好的教育方式?
很多时候成人不负责任的敷衍、拿人情世故去裁断孩子间的吵闹,会给他们带来我们想不到的委屈和巨大痛苦,他们简单的世界里,公平和道理是两个顶梁柱。
“当一个孩子问你问题时,看在上帝分上,你要好好回答他。千万不要编故事。孩子虽然是孩子,可他们能比成人更快地发现你在回避,而这种回避只会把他们弄糊涂了”;
“说脏话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随着他们的成长,等他们知道那样并不能引人注意,便会自动改掉坏习惯” ;
面对斯图特受到不公时容易爆发冲动的打架的问题,“答案是,她明白我知道她努力了。这很重要”;
“宝贝,如果别人认为那是个下贱的称呼并用来骂你,对你来说永远构不成侮辱。它只能显示那个人有多可怜,它不能伤害你。”
“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优秀的人”就是指那些根据自己的见识尽力而为的人”;
阿蒂克斯处处细心的体贴他人,以对方最舒适的方式尽力自然而不经意的讲话和动作。以对话的姿态和孩子沟通而不是命令,永远冷静且温暖,关心重要的事情包容孩子的调皮天性。
附二:
有争议说书名《杀死一只知更鸟》翻译错误,应该是反舌鸟而非知更鸟。
鹣鸟(bluejays)是北美很常见的鸟类,被认为是害鸟的代表,反舌鸟(mockingbird)与之相反,代表善良和平。而知更鸟的文化概念在欧洲,可以说是英国人民心中的国鸟。胸前有红色斑迹,红色有着牺牲,奉献,勇敢,伟大等等含义。还有英国著名童谣《谁杀死了知更鸟》《Who Killed CockRobbin》是关于谋杀的。
最早确实采用反舌鸟的翻译,后来2012年译林采用知更鸟,加上同名电影和知更鸟流传更广等原因,至今知更鸟更为大家知晓。
个人觉得寓意明白了最重要,翻译的差别或者差错,知道就好,不影响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