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过有的朋友,身上有出众的能力,但既敏感,又不断需要成功证明的认可,一旦遭遇数字上的滑铁卢,就再也提不起精神做事。
这是对内在的自我力量不够信赖,而背后又源于过于苛刻的内在批评:你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好,你总是达不到最好,你必须用成绩证明自己。
然而这种内在批评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让人成年之后无法穿越那些需要忍耐和试错才能获得成功的艰苦奋斗——真正伟大的路都需要穿越这些障碍——总是在稍一挫败就自我否定的循环里退回原点。
而根源依然来自于亲子关系。
我们经常在这样那样的工作困扰、自我困扰和关系困扰里回想到家庭和童年。
在回溯过程中,我们才意识到父母对事物的态度、父母和自己的关系,对我们成年之后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抱怨,对自己的童年和父母满是怨怒,那么孩子有可能会感染到我们的抱怨态度。
他会感觉,将自己的挫败抱怨给童年的父母,是正当的人生态度。
当他长大,他也可能会效仿同样的抱怨。
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焦虑,随时担心自己或孩子会遭遇失败,孩子有可能会把这种焦虑的担忧烙印成自己的“工作模型”,未来随时担忧自己,不敢迈出人生选择。
我们需要知道,孩子的智力和很多自身的人格特质,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我们营造的氛围,我们创设的环境,对于孩子一些根深蒂固的特质而言,影响微乎其微。敏感、耐性、外向、聪慧……以及孩子在哪些方面有特长,跟我们的整体家庭养育都没有太大关系。
所以不要太过用力地试图塑造孩子了。
最终你没法塑造他,只是会把这种“太过用力”的态度,变成他内心中“太严苛的超我”。
这些原生态家庭对孩子有一些什么共性呢?
她们的心理,并没有保持对孩子的强烈要求,而是平和看待孩子成长,让孩子自我选择成长道路。
这本身和她们在工作中的平和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她们并没有斤斤计较蝇头小利、没有抱怨吃苦受累、没有为利益放弃自尊,她们平静地生活,平静地努力,相信自己要把事情做好。
而这种平和,就是我们选中她们的理由,也是她们传递给她们小孩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