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不算是生僻字。
小孩子学生字组词,也能组好几个:
拖曳、牵曳、摇曳……
从这些组词来看,曳字的语境意义是:
拖拉、牵引、随意拉扯。
《说文》曳:“臾曳也。从申𠂆聲。”
臾,是拔毛之意。
《说文》臾:“束缚捽抴也”。
束缚,捆绑也。
捽(zuo阳平):持头发也,薅头发也。
抴(ye去声):捈(shu阴平)也,舒也。
捆起来拔毛,即是“臾”。
拔谁的毛?
飞鸟也。
臾,从申从乙。
乙,飞鸟之象也。
臾之后、拔去羽毛之后的飞鸟的状态,为“曳”。
故曳字之释义为“臾曳也”。
这是早期古人驯养鸟类,防飞走,去除羽毛的行为。
曳字字形,许慎认为从申从𠂆。
𠂆,读yi去声。
《说文》:“抴也。明也。象抴引之形。凡之屬皆从。虒字从此”。
𠂆:抴也。
抴:捈也。
捈:舒也。
故𠂆,就是解散、放开、舒展之意。
𠂆,很多版本与丿字弄混了。
丿,读pie阳平,就是为我们所知的撇捺的丿。
这两个字形很像,注意区别。
曳字之发音从𠂆yi,故不可能从丿。
从𠂆之意可以看出,曳字,有解散、自由之象。
曳字,不从申。
曳字字形,除了𠂆字字形之外的部分,的确与申字字形很像,但有不同。
申,从两爪相对的字形,读ju阳平,从丨xin去声。
丨,上下通也,是一根直棍,所以有人读为gun,这个发音也被收录了。
而曳字里,明显不是直棍,而是又弯曲。
差不多吧?
不要忽视字形上的不同。
古人造字,是很严谨的。
许慎尽管在一些字形的理解上有误,但记录下来的字形,还是很客观的,没有胡来,保留了秦篆的原始字形。而秦篆,是规范的古篆,来自《仓颉篇》。
秦篆,即仓颉之原始字形。
这些字形,自创始之初,历远古至夏商周,传承不辍,其间没有断绝。故周才有《诗经》十五国风骚传世。
字形传承不辍,何来乱七八糟的甲骨文金文呢?
甲骨文金文,为何一个字形有十几几十上百的字形?
因为是不同的伪造者所为,没有体系支撑缘故。
文化伪造,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了,趋之若鹜,不可断绝,悲乎。
甲骨文已经有几百万片了,据说还在源源不断的出土,杀遍殷商牲畜也不够吧。所谓卜辞,不是随便什么骨头都可以吧。你看那些出土的骨头,乱七八糟的,太不严谨了吧。那些清新的血迹,做旧不易啊!
扯远了。
曳字,不从申,而就是两爪相对的ju,加乁,再加𠂆。
𠂆,抴也。放开、解散之象。
乁,读yi阳平,是𠂆字的反字形。
《说文》乁:“流也。从反𠂆。讀若移”。
流,流失、流散之意。也是散乱之象。
两爪相对的ju,与乁及𠂆,会意为:
拔出羽毛之后而散养的飞鸟,即“臾曳也”。
羽毛没有了,不怕飞走了,故散养着,经常喂食,产生依赖,慢慢被驯化了,变成家禽。
曳字的“牵曳、拖曳”之意,主要是“臾曳”之意的引申。
曳字的“摇曳”、“散漫”等意义,是“放养”之意的引申。
曳步舞,就是“漫步”,随意跳之意。
曳字,有一个异体字“曵”,是故俗字,应该视为错字,不应该存在。
曳字形有之后,没有参与形成新文字。汉代之后,语言发展的需要,人们想起了它,于是产生了几个相关的字。
拽,读zhuai或ye,拖拉之意。
拽着什么,就是拉着什么。
拽与拉,不同点就在也态度。
拽从曳,曳有散漫之象。故拽,应该理解为随意拉着。
跩,zhuai, 走路不稳之象。
鸭跩鹅行,说的就是慢吞吞的走路的样子。
还有一个意思,是“耍酷玩帅”,懒洋洋的样子。
很跩,就是很酷而能装。
跩什么跩,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有什么好嘚瑟的。
洩,读xie,即泄。
从构成上来看,是水的随意的洒落,毕竟曳,是散养的状态。
故洩,是随意泄露、故意泄露之意。
《左傳·隱元年》:其樂也洩洩。
说的是音乐的懒洋洋、随意传来之意。
《中庸》振河海而不洩。
这时候的洩,就是故意泄露之意。
不洩,就是不故意泄露之意,谓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