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碰巧有个机会观摩心理咨询师考核,本着好奇的心态,在身体已经非常疲惫,精神开始涣散的状态下,还是坚持从6:00-10:00,走完全程,现将观摩心得记录如下。
一开始考核导师就明确说出咨询师最重要是倾听,倾听的要点是要听得懂,要听得懂来访者背后的内容、情绪、感受等等。
简单理解就是“倾听”不能漫无目的地听,也不能假装专注地听,而是要全情投入,积极与来访者同频共振,这自然是很困难的。
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用自动驾驶系统,更多时候是用系统一在思考和做事,存在惯性思维,没有过多思考,底层逻辑是为了节省能量,不过度耗费自己。
总之,考核开始了,有几位准心理咨询师上场,分享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重视这件事,也很勤奋地做笔记,还有反复练习。可想而知,收获自然也是有的。
接下来开始进行考核,今晚总共有13位准心理咨询师要考核。这里我就不依着出场顺序来一一分享,毕竟脑子记不住那么多,只能说在这个过程中能记住的,有点感触的。
我记得比较深的是有一位来访者,她说道为了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她已经坚持了两三年,这两三年也投入了很多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她周围的亲朋好友不太理解,纷纷劝她不要瞎折腾,还是做回老本行吧。
她在这种情况下感到心凉凉的,对,在这过程中她用了几次“心凉凉的”描述。咨询师一开始还没有听得太出来,后来也就懂得抓住这些关键词,进一步询问她的感受。当咨询师问出这句“心凉凉的”时候,来访者应该是有被理解到的。
来访者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有用的建议,她其实也知道咨询师和他一样都只是普通人。当然不排除个别来访者会把咨询师当成神或者权威,但如果来访者是比较理智的,她就不会期望能从咨询师那里得到太多改善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建议。
来访者首要的心理诉求,可能是希望被看见,他的感受被看见,他的情绪被理解,他的焦虑能够被咨询师说出来。
咨询师只是静静的陪伴,都是一种疗愈。
还有一位来访者说他因为换工作,结果第二份工作比第一份工作还糟糕,而这关系到他的现实面包问题,他已经焦虑到经常晚上都要到两三点才能睡着。
他问咨询师该怎么办,能不能给一些建议,让他能够获得比较好的睡眠。但咨询师好像并没有太理解到来访者的首要诉求,他们的话题谈着谈着就延伸到了工作不顺利,延伸到了其他方面。
最后总结,来访者说他感觉在这过程中,他的感受能被咨询师看到,而且焦虑也确实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所以,是否应该在每一次的会面中都能够帮助来访者认清一些问题,因为来访者可能只来一次。如果走出大门,他觉得一点收获都没有,可能下次就不会来了。
来访者一开始已经三番两次说出他焦虑到失眠,那么咨询师是否可以利用一些放松技术帮助他先恢复一点精神,这是否是来访者的首要诉求?因为来访者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减缓自己的精神压力,能看到一点效果,也就有坚持下来的信心。这听起来很符合逻辑,但实际效果还有待验证,方法应该是很多的。
又有一位来访者说到她很怕在公开场合演讲,一到公开场合演讲,她就会紧张到连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放,而且脑子会一片空白。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她是不会经历这种情况的,因为有可能的话她一定会拒绝上台。但如果退无可退呢?她还能怎么做呢?
在这过程中,你会看到咨询师一遍又一遍的问她“你的感受如何呢?”来访者一遍一遍的说“我很紧张,我太紧张”。好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问你感受,你说很紧张,问你说有没有其他例外的情况让你不那么紧张,好像也没有。
没有奇迹时刻也没有例外,总之就是很紧张。
来访者不断强调她很紧张,咨询师问如果你的好朋友这样做的话,你会怎么怎么给他建议。来访者说我身边的人都劝我放开点,别太担心,但我真的就是很紧张,所以这真的就是一个死循环了。
这好像也是很值得咨询师去思考的一个问题,通常来访者千变万化,不可能会有通用模板,通用公式去解决每一位来访者的具体问题,当咨询师通过不断询问,都得不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时,咨询师这个时候是否应该考虑用其他的技术,比如催眠放松,或者通过系统脱敏疗法去帮助来访者呢?
很多人在考核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导致没有办法更全面地展示自己,或者情急之下没有办法做出更有效的应对方法。
但是,还好现场有录像,听说录像之后会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一遍一遍的播放,然后导师会指导咨询师怎么去解决问题,或者怎么去应对这种情况。
这也是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一定要有及时的反馈,要有经验的人在你旁边指出来,指到每一个精准的点。这样你才知道到底是哪个点错了,或者哪个点做的还不太够,才知道接下来怎么针对性改善。
然后,还有一位来访者说她跟室友的关系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朋友,但最近她们的关系出了问题。已经到了她搬离宿舍的程度。
我当时在现场听的时候,莫名感觉她们的关系真的只是室友这么简单吗,真的只是合作伙伴这么简单吗,她们是不是有更深层的情感链接才会让来访者这么手足无措,这么的烦恼。
这个可能属于过度解读,但我在现场就是会有这样微妙的感觉,好像是来访者说的不只是工作,她可能是因为她跟室友有一些更深层的链接,才会让她有如此深的一个忧烦。
当咨询师一般是心思比较敏感细腻的,他要觉察来访者幽微的神情动作,还有画外音,咨询师才有可能共情到来访者。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咨询师自己没有更多的人生经验和工作阅历,没有在生活中提炼出一些养分滋养自己,他又如何能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出解语花?
问题来了,咨询师他到底需不需要有跟来访者相同的工作经历或者相同的情感经验呢?这个一听就觉得不太可能,因为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不可能完全一样,每个人的际遇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咨询师不可能因为有类似经验才能理解到来访,要不这个行业就很难做下去了。咨询师学到一整套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知道什么话术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使用,知道来访者的神情跟动作大多数时候代表什么意思,基本就合格了吧。
还有一位来访者说她疫情期间生意不好,每天躲在家里吃东西,也不见人。现在已经胖了十多斤了,感觉自己长胖了,她以前身材很好的。
然而,咨询师不假思索来了一句“很标准啊”,来访者就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了。总结时,考核导师指出她为什么不认可来访者觉得自己胖呢?
咨询师不能把自己价值体系套在别人身上,但这几乎是普通人都可能犯的错。
太多时候我们喜欢把自己的价值体系套在别人身上,好像自己遵循了,别人也应该遵循一样。认同别人的感受,认同别人的想法,认同别人的情绪,真的是很困难的一件事,需要我们时时觉察,反省自我。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体悟,但是因为已经过了一两天,能记住的也就这么多。而且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记忆可能出现偏差,不一定准确。
因为是以我自己的记忆记下的,自然对我的个人成长很有帮助,有缘的人看到能觉得对他有一点帮助的话,那挺好,如果没有,也无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