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现代作家迟子建微博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图片上短短的七个字:“我最爱的人去了。”立即惹得人泪流满面,评论区温暖的留言更是让人心生感动。
许多人都曾被迟子建的文字治愈过,或许是因为她的文字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写作,或许是因为迟子建的文字,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重新开启了新生活。
在著名导演贾樟柯和著名作家刘震云对话的一期综艺节目中,刘震云分析目前的文学作品烂尾的原因时,说:“有许多人说,可能是他不熟悉生活。其实没有人不熟悉生活,不是你去找生活,生活是汹涌澎湃每天都在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缺乏生活,缺乏的是生活背后的认知。”
我想,迟子建的文字魅力就在于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在她的散文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升级彩插版》一书的封面上写着“以诗性笔调展现世间的温暖与苍凉”,深以为然。
本书不仅收录了迟子建备受推崇的经典散文名篇,还配上了她的摄影图片,图文并茂地为我们呈现出黑土地上日出日落、冬去春来的自然画卷,清丽的文字述说着对亲人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哲思。
01 父爱如山,亦如水
迟子建很小的时候,便喜欢观察和思考,她在《灯祭》一文中,详细地描写了父亲为她做灯的过程。要想获得一个干净清亮的玻璃灯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父亲从雪地上捡回空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
可是,父亲常常捡了五六个玻璃瓶,费了老半天的劲,也不一定能够做成功,要么就是炸碎了,要么就是罐头瓶上油污太多,根本没法清洗干净。
尽管如此,父亲总能在除夕之夜,让孩子们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走街串巷给邻居们拜年。
这样的年是温暖的,这样的年是妖娆的,这样的年便是孩子心里那盏最明亮的灯,不仅照亮了当年的夜,还照耀着人生的每一步。
迟子建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对人和善慷慨,受人敬仰。只可惜走得太早,那时,迟子建的母亲刚40来岁,迟子建姐弟三人,也刚刚成人。
在《父亲的肖像》一文中,迟子建满篇没有用一个“悲痛欲绝”之类的词汇,她描写的,是记忆中父亲的温文尔雅,是四爷爷记忆里父亲“好看的样子”,是父亲同事记忆里“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干活,一个人承担起好几门课”的父亲,也是父亲的学生记忆里在“暴风雪里,一个个将学生转移到桥洞内,满脸焦急”的父亲......
父亲走了,父亲又没走,他是迟子建心中永远的大山,让她内心永远充满着力量;他的爱,也化成了涓涓细流,滋养着那片热土上的每一位父老乡亲。
02 爱人去了,爱还在
我常常在想,什么样的人生算是幸福的?如果上天赐予你疼你爱的的人,但这个人只能陪伴你度过几年的光阴,便必须得离开,剩下的余生,陪伴自己的,只有回忆。
这样的人生,算不算得上是一种幸福?我想,是算的。
茫茫人海中,能遇见一个懂自己的灵魂伴侣,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
人生最美好的事,莫过于遇见一个你爱他,他也爱你的人,两人能够相知相惜,不离不弃,相守到白头。正因为“最美好”,所以也“最难得”,若是能够拥有一段时间,也不失为一件人间幸事。
只是,爱人离去了,一个人的余生,真的很冷,整个世界都在下雪。
迟子建的爱人是在2002年的春天离世的,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为她采撷这大好春色,伴其入梦”了,谁说春色不忧伤?
看着满目苍翠,迟子建“泪眼中的春色飞旋起来,像一朵朵的云,在人间与天堂之间绽放,那么迷离,那么凄美!”
世界万物仿佛从未曾改变。一个人的离世对爱他的人来说,是天崩地陷的坍塌,可是对这个世界来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春风依然来了,染绿了山,染红了花,染白了云,可是却无法将两鬓的白发染黑,将岁月之河倒流。”
迟子建把这份爱深埋在心里,把所有的情感寄于文字之间。
2004年,迟子建推出了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2005年,她又完成了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篇小说于2007年荣获鲁迅文学奖。2009年,迟子建又凭借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03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我是南方人,以前对冬天的概念就是“冷”。在北方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冬天不仅仅是“冷”,还有“万籁俱寂”的萧瑟。
北方的冬天,没有绿色,树木早就掉得光秃秃的了,特别是一些小县城里,下午六点左右的大街上,已经空无一人。
相比之下,家里反而显得格外热闹和温暖,一家人坐在热坑头上“闹嗑”,哪管它外面冰天雪地,所有的事情,都等来年再说。
离开北方已经很多年了,最怀念的,竟然是那里的冬天。在那“寒冷”、“萧瑟”的冬天里,围炉夜话的温情,让人心生暖意。
迟子建笔下的冬天也是温暖的。她说,北方人餐桌上的“正宫娘娘”是咸菜,这可能让许多南方人无法接受。
现在想来,那确实是一种幸福。北方的秋天可忙碌了,男人们忙着到地里收粮食,女人们便忙着“把新鲜的豆角、辣椒、芹菜、黄瓜、萝卜等塞进形形色色的缸里,撒上一层又一层的盐,做成咸菜,以备冬季食用。”
那就是以前北方的冬天里,唯一的“新鲜蔬菜”,只是失了颜色而已。大家吃在嘴里的不仅仅是咸咸的腌菜味,还有丰收的喜悦和来年的希望。
对于一个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我来说,这种“美食”当时确实令我难以下咽;但对于一个北方长大的孩子来说,制咸菜的时候就开始期盼上了,等真正吃在嘴里时,那口感绝不比秋天摘下来的时候差,反而终于“解了谗”,心上也满足了。
当看着迟子建“吃着腌制的酱菜望着窗外的雪花、听着时光流逝的声音”时,我所感受到的,不是寒冷,而是春天般的温暖,令人回味无穷。
04 结语
迟子建的这本书用《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来命名,与其中的同名散文既相关也并不相关。那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她在上海追寻鲁迅先生的足迹,感怀着先生所经历的苦难,先生身处于最寒冷的冬天,而彼时的中国,也正在悄悄酝酿着春天。
我想,书名也采用《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来定义,既包含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包含着个人的命运,更暗指人生的理想和追求,都如这四季轮回一般,有冬天也有春天,正因为有了冬的隐忍蛰伏,春才更显得明艳动人。
生活从不缺“磨难”,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消沉的理由,相反,只要用心感受,在寒冷的冬天里,一样可以体悟到春天的温暖。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