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这是一本畅销书,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在节目《罗辑思维》。当时,罗胖说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书,看完之后,我很认同罗胖的观点,当我们想提升自己的能力的时候,究竟怎么样才能做到?
很多书给出的观点与方法可能都难以落地,比如那个《高效能学习的方法》,如果天赋不够,他的那些方法是没法学到的,我是觉得我是学不到了。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很系统的提出了自我提升的方法,提供了可以循序渐进的操作实践,一本书好不好,除了书的内容以外,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精进
上周末看完的书,周一回来就找不到了,不晓得是哪位同事拿去看了。只好找来一份电子书来写这篇读书笔记了。
本书打开了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
- 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而学会选择也就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 行动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归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行动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无力感不断蔓延,所以我们更需要行动的勇气和智慧;
- 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对很多人来说更是融贯一生的修行,学习的规律和技巧正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一课;
- 思考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但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却显得稀少和珍贵,当我们欲要解决工作和学业中的各种难题时,你便会发现它的价值;
-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获得不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打破一些流播甚广的迷障;
- 成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字眼,无数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变成了他们原本讨厌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作者希望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一些你原先未曾想到、未曾看到又殊为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开始一点点撬动你头脑中某些坚固或者凝结已久的结构,使它们开始松动,并发生新的可能。作者的这种谨慎与谦逊,让人顿生好感,这种态度也贯穿了本书的所有章节。
抗拒这本书的人,有可能说这不就是一碗鸡汤么?有的鸡汤让人生厌,而有的鸡汤会让人回味,我想这本书就是后者。虽然书中的不少提法,对我来说不是头一回看到,但是把他们放在一个大框架下,从不同的维度来组织起来的时候,会有新的感受。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想,个人的想法可以少些,毕竟自己一直都挣扎在让自己变得更牛逼的路上,因为自己不算牛逼,那就得少逼逼。
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往往会高估了自己一年能够做到的成绩,而低估了自己五年能到获得的成就。少做些急功近利的事情,多做些要持续不懈才有成效的努力,功不唐捐,比如: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 提升审美品味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 保持和促进健康
-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 获得高峰体验
列表还可以增补,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努力,而不是一昧的捧着成功学去做些东施效颦的事情。
选择
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当然只有追求卓越的时候,才能成就优秀,这是标准的力量。关键完成选择这个动作,其实不那么容易,我们容易进入一些误区:
- “赛道假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是赛道假设的体现。暗自认同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于是他们就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他们可能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不敢试错,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在一个被外界固化了的轨道上不停地跑着。
- “低关联假设”。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画画,但是长大后就再也不画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在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很有帮助。正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那个著名的演讲中所说,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 “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暗自认同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拥有这种心智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因而并不惧怕短期的失败,反而会愈挫愈勇,这样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 “零和博弈”。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针对这种思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专门写了一本书《第3选择》,倡导在 “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之外,应该努力寻找一个“我们的方法”,通过这个“第3选择”,参与的双方可以实现协同和双赢。
不跳出这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如同难以唤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争辩,讨论,只会是徒劳无功的浪费时间。
行动
即刻行动 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在罗伯特·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中,波西格的朋友约翰·沙兰格是一个对修理摩托车一窍不通、只会机械照搬手册的家伙,下面是他们在修理摩托车时的一次对话——
(沙兰格)“它没有理由发动不起来。这是一台全新的摩托,而且我也完全照手册上说的去做。你看,我照他们说的把阻风门拉到底。”
(波西格)“阻风门拉到底?”
(沙兰格)“手册上是这么说的。”
(波西格)“那是发动机冷的时候才这么做的。”
从上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到,沙兰格机械地照搬维修手册上的说法,却不知道分析实际的情境来作出反应,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照本宣科式思维。不仅如此,波西格还发现,即便那些手册的编写者,那些所谓的专家,也并没有实际修理摩托车的经验,他们也不过是从摩托车的组成结构出发,想当然地提出修理建议,可谓纸上谈兵,以至于他们编写的手册并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行动科学”对这个论点有比较深入的阐述。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于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事实上,当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推理。行动科学的另一位大师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因为“人们的机智行动是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隐性的”,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可能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识。
学习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哲学家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是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所有的东西都无法看清,慢慢地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问题就像向导,引领着我们去接近这座知识的高山。而这个引领本身,又有赖于我们已经看到的、模糊的轮廓。这里就引出一个关键的命题,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于已有知识的地基。因此,我们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和反思就特别重要。我们应像一位优雅的美食家,懂得悉心挑选、细细品味,并且把新奇的味觉经验与原来的味觉经验结合起来。因此,我们不妨多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无限地探究下去,名著《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中写道:
“没有任何一个题目是彻底完成了的。总还会有些事情可做;在经过充分的研究和洞察以后,我们可以将任何解题方法加以改进;而且无论如何,我们总可以深化我们对答案的理解。”
这实际上点出了问题导向的学习的另一个益处,就是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问题构成了学习的连续性。当没有问题引导时,可能我们常常只是零散、随性地去涉猎学习材料,去捕获一些不相干的知识。这种学习的结果是得到一盘知识的沙砾。而在问题牵引下的学习,则是连续不断地构筑着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连缀在一起。
那些特别适合长期探索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我们持久的求知冲动,还能迫使我们保持持续的思考。这个过程可以是几个月、几年甚至贯穿我们的一生。这些问题就像一根根富有韧性的细线,把五彩斑斓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方法串接起来,使散落的沙砾变成一串富有光泽的珍珠。这一点我很有感触,计算机科学与混沌分形理论,就是让我一直思考的长期问题。
关于学习,我想摘录一些主要观点:
- 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
- 问题的提出,需要基于已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问题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 通过深入事物内部的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 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 对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现实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 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思考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人的大脑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信息过载不是因为信息太多,而是我们的“过滤器”失效了。所以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前提是修好我们的“过滤器”。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这是有效的过滤器。
努力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这个章节确实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章,我原以为努力就是持续不断的投入,可这是错的。
有些人坚信只要足够努力,自己就能变得更有能力,这样的人就具有“成长型心智”的特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努力或不努力都不会产生什么改变,这样的人则具有“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具有成长型心智的人,他们所取得的学业或事业成就明显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也就是说,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的信念通过努力换回了变得更好的现实。
“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这段话可谓金玉良言。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实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自己的弱势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他人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来解决。但要是你没有拿得出手的、显而易见的优势,有谁会愿意和你组队打怪呢?
当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的重要性,好像只要你意志力足够强,你就能坚持到底一样。而如果你没有坚持到底,那一定是意志力的原因。这就是意志力的神话。
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如果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成功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因为你的存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作者的观点,我是认同的,无论是来自于我的混沌理论,还是我的认知模型。前者是因为每个人的初始状态和迭代反馈过程不一样,细微的差异会有巨大的变化;后者是你看到了人前成功的榜样,忽视了那些付出了同样努力的沉没成本。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应该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所谓“学霸”,是一直能考高分的人,而要考高分,势必会严格遵从学校的培养计划,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标准课程的学习上,这就造成自己没有多少可自由施展的空间。而“学渣”则相反,他们不适应或者拒绝学校的培养,但自己又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和企图心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常沉沦在无休无止的娱乐和消遣中。
如果在大学生眼里,即将迈入的“社会”有一扇有形大门的话,作者会在门上挂起这样一条横幅。
- 游乐场模式的本质,在于它由一系列既定的游乐项目所构成,每个项目都设定好了起点、终点、路线和时长。完成这些项目会遇到一些挑战,但这些挑战本身也是被设计好的,它们的难度相对固定,不会突然升级或者降级,不会有意外出现。
- 在荒野求生模式中,你无所依凭。你会遭遇到一个个未曾料想的、未曾遇见的麻烦,或饥肠辘辘,或猛兽环伺,你必须使尽浑身解数,去独自解决扑面而来的问题,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再下一个问题……没有说明书,没有攻略,没有锦囊。
两种模式培养出的,是不同的思维品质。
一旦进入荒野求生,你必须了解,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只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很好地活下去,其要旨包括:
- 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 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你可以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 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的、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 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记住,不是只有专家、教授、名人、权威才有资格提出理论,你也有能力来构建理论。构建理论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对问题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同时也能将问题简化到最本质的层面,并且可能在将来复用于近似的问题。
- 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迭代之后,你的理论就变得越来越有力度,解决问题的大门就此渐渐打开。
- 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 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结语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厚着脸皮认为,其实我已经做到了上面提到的好些内容,包括做一个探索性的人,不要急功近利,要持续的做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事情等等,可是我还是老样子啊?过几年再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