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感碎片时间被百度小视频、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占用太多。刷到最后的结果是眼睛开始老花,以至于配了一副老花眼镜。然回头看看收获的干货也就是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罢了。真正能沉淀到的知识少之又少,于是乎开始怀念安静看书的时光,我竟然有一段时间没有完整的看完一本书了。
下决心过后:第一本完整结束的就是《曾国藩传》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看完《曾国藩传》之后还是很有收获,曾国藩这个人的身上放眼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曾国藩的原生家庭是重视教育的。曾家的祖籍原来在湖南衡阳,后来迁到湖乡县的白扬坪村定居。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由于和湘乡的一位乡绅打官司吃了没文化的苦,原本能赢的官司不但打输了,还输了宅基地,赔了五十两银子。从此他坚定了供儿子曾麟书读书的决心。
曾玉屏专门去化钱雇老秀才回来教儿子读书。无奈儿子曾麟书天资愚钝,背不出书也写不出文章,让曾玉屏又急又气。等孙子曾国藩出生的时候,心情才开始好转。把希望又寄托在长孙子的身上了。
曾麟书年年考试,年年失败。第十七次考试才由童生转为秀才。因为有了数次进考场的经验,在家里开了一个"私塾",召了几个学生,当起了先生。
曾国藩六岁入学,在爷爷和父亲的耳提面命,晨夕指画下,自幼培养了一股钻劲和韧劲。他以后做事的风格也是如此。
十四岁那年曾国藩跟着他的父亲第一次走出白杨坪去长沙应童子试,那一年虽然落第,但打开了他的眼界,看到了省城的繁华。回来后跟父亲继续学习。曾玉屏对他儿子曾麟书对孙子的督导并不满意。他要送曾国藩去找更好的名师。应该说曾国藩后来的成就和学识是和他爷爷的引导和教育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大概率一个不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家庭是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的。
后来曾国藩去了衡阳的唐氏家塾,又叫双桂书院学习。在双桂书院学习的同时还师从欧阳凝祉。曾国藩还是欧阳凝祉的东床快婿。双重身份让欧阳老先生对曾国藩倾囊相授。
曾国藩在科举之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连考七次,二十二岁才成为秀才。可见他的天分不是很高,但有了勤奋和坚韧就会开出不一样的花。
接下来曾国藩又去了湖南最高学府岳麓书院学习。师从欧阳厚钧,当时的一位学问渊博的大师,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江忠源等大批湘军骨干人才都在此书院学习过。应该说这也是曾国藩的幸运。
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一年多,再次参加湖南乡试,顺利中了举人。同一年十一月去京城会试。然而接下来的会试幸运之星并没有光顾这个年轻人,曾国藩名落孙山。在他失意的时候,父亲的鼓励和家书及时赶到,父亲十七次进考场才考中秀才,他这点失意又算什么?接下来又考了两年仍然没有考中,无奈回乡。
回到老家的白杨坪,那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冲天之志无时不萦绕在曾国藩的胸膛。道光十八年,东拼西凑借了二十二串钱再上京城会试。那一年,他所幸得了三甲第四十二名,被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年,曾国藩二十七岁。他改写了曾家六百年没出一个进士的历史,让父辈们彻底的扬眉吐气。
然而当时士子们看中的不是进士,而是翰林出身。一人翰林,人如涂金,被称为"天子门生"。曾国藩三甲四十二名的成绩让他感觉离梦想越来越远,准备备马还乡。好在有个叫劳崇光的翰林院编修,对他多方劝慰,挽留他留下来参加当年的朝考。也就是接受皇帝的面试。
曾国藩朝考面试的时候,衣着朴素,不卑不亢,对答如流,厚积薄发,条理清晰。一下子博得道光皇帝的赏识,朱笔一挥,给他点了个一等二名,破格录取为翰林院庶吉士。以同进士身份入翰林院,清朝开国以来仅曾国藩一人。至此算是真正跻身京城士林,开启了他荣辱交进的官场身涯。
这一年,曾国藩的爷爷已经六十五岁,多年的夙愿终于达成。但他清晰的知道,大孙子的万里长城才不顾迈出了第一步。
曾国藩的求学考试之路,一波三折。但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如果不是他爷爷和父亲的努力、支持和鼓励,不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不是他自身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放弃,又怎么会有曾国藩后来一生的成就呢?
古今一样,真正的聪明人都是下笨功夫,成功是没有捷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