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带着孩子看了《银河补习班》,看完他跟我说:“超好看。电影里面的爸爸就跟恩里科的爸爸一样好。”
孩子说的“恩里科的爸爸”,是指《爱的教育》这本书里主人公的父亲,我和孩子刚共读完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儿童文学家亚米契斯根据他儿子的日记整理,“尽可能不改变儿子的思想,保留儿子的原话”写成的书,又名《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
这本书采用日记体的形式,用第一人称讲述“我”(小学生恩里科)在整个学年(共10个月)里,在学校内外和老师、同学相处的点滴及感想,还收录了父母写给他的信,以及老师带领学生共读的精彩“每月故事”。
和孩子共读此书的过程中,引发我们讨论和思考的情节很多,其中最为触动我的有四点:
01 父亲参与孩子的养育
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的儿童研究专家指出:
孩子无论处于任何年龄段,他的行为都主要受三个重要因素影响:
1.孩子本身的基本性格特征;
2.他成长发育的成熟程度;
3.他成长的周边环境。
而在孩子生命的前10年,可以说,对其成长影响最大的“周边环境”就是家庭养育环境。
从《爱的教育》中可以感受到,父母共同参与孩子的养育,既有来自父亲的力量示范,又有来自母亲的细腻引导,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但现实生活中,“丧偶式带娃”、“诈尸式带娃”是当下众多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位的真实写照,针对此现象,北大心理学教授魏坤琳曾说:
“爸爸多参与带娃,对孩子的社会、行为、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都有积极影响。比如爸爸的积极养育可以降低男孩子青春期的行为问题和女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业成就也有长期的积极影响。”
在《爱的教育》里,恩里科的父亲关怀他的学业、生活、交友,以过来人的经验给予引导和启迪,并用行动从“三观”上给予儿子最好的示范。
比如,带恩里科一起拜访自己的老师,尊师敬老尽在行动中。
比如,当小瓦匠来恩里科家做客时,衣服上的灰蹭脏了恩里科家的沙发,父亲提醒恩里科不能当着小瓦匠的面去弹掉沙发上的灰,要给予同学应有的尊重。
……
父亲之于孩子的成长引导,不可或缺。就如目前热映的《银河补习班》,这是一部献给父亲,关于父爱的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如何在时光中守护爱的故事,电影中父亲留给儿子的良言是:“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认输。”
父亲缺位的反面例子,最为大众熟知的莫过于“小龙女”吴卓林的成长。近年来吴卓林多次因与母亲决裂、行为出格等而登上热搜。其暴露于媒体镜头之下的童年点滴、各种离经叛道的行为,无一不在控诉着父亲养育缺位带来的伤痛。
“小龙女”曾在社交平台公开求助
02 同龄人的社会“教育”很重要
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得多。
比较直观的例子就是观察移民家庭,你会发现,很多移民讲本地语言并不流利,但他们的孩子却能讲一口标准的本地语言。孩子们是跟父母学得更多,还是跟同龄人学得更多?
《爱的教育》恩里科的成长离不开和各个阶层、各个家庭、各种性格的同学的社交,他交往的朋友中,有令他敬佩向往的大力士,如大侠般行侠仗义的高个儿加罗内;有学习经常拿一等奖,长相帅气、举止绅士、心地善良的完美男孩德罗西;有务实能干的木材商儿子柯罗蒂;有爱阅读并拥有钢铁般意志的斯塔尔蒂;有喜欢扮兔脸,真诚可爱的拉布克……
恩里科的父亲非常支持他和同学间的社交,从给恩里科信里的提醒,从行为上给恩里科的示范,都在引导他如何与同学化解矛盾、合作共赢,教他善待朋友,珍惜友情。
非洲部落曾流传着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指的就是孩子间的玩耍、到别人家串门等社交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才非常重要。
孩子从9岁开始,会越来越重视友情,很受他所属的小群体影响。大部分情况下,他会不由自主地以同龄人,尤其是他所在的小团体内的一群同龄人为参照,来界定自己的行为。
《三字经》有言:"昔孟母,择邻处。"说的是为了让小时调皮贪玩的孟子有个学习的好环境,孟母搬了两次家,最终住到学校附近,孟子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诗书,爱上读书,孟母这才放心住了下来。无论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都反映了同龄人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何帆说:
“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帮助,是在他们年龄较小的时候,为他们找到适宜的社交环境,找到一批和他们在各方面相差不大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在相互交往中锻炼自己。”
03 孩子对父母的影响力:好孩子造就好家长
《爱的教育》里恩里科喜欢的同学普莱克西是个令人心疼的孩子,他父亲铁匠因为事业受挫,酗酒,打骂孩子。
他父亲喝完酒醉醺醺地回家,无缘无故地打他,把他的书扔到空中,本子丢到地上。他来上学时脸上带着青肿,有时候整个脸都是肿的,双眼哭得通红。
可是,他从来都不说是他父亲打了他。
因为怀着对父亲的爱,即使同学们都知道普莱克西脸上的伤是父亲打的,他仍为父亲辩解,在恶劣的成长环境中仍然保持求知的热情。
在学期中,“因为他做的家务,他的功课,他的书写,他的表现,他的一切”获得了由教育局长颁发的奖章,在铁匠来接儿子的时候,局长特意带着普莱克西到他父亲面前,当着铁匠的面夸奖他的孩子“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良好愿望的孩子,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好孩子,得到了所有人爱戴和尊重,您可以为他而骄傲。”
这种特别的肯定让铁匠关注儿子,并受到震撼,普莱克西以他执着的爱唤醒了父亲,父亲终于振作起来并给予儿子应有的父爱。
《银河补习班》的导演之一邓超就坦言,当父亲后的经历让他获得了很多能力,学会了如何去爱。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
“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所以,不是只有好家长培养出好孩子,反过来,好孩子也能“唤醒”不够好的家长,促使他们成长。
04 来自孩子的爱,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深
《爱的教育》中穿插有10篇主人公恩里科阅读课学习的“每月故事”,其中有两篇“每月故事”,读来尤为感人,来自孩子的爱,让人泪目。
《罗马涅人的血》:曾经叛逆的小男孩在关键时刻勇敢地保护了带大自己的外婆,牺牲了自己。
《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忧伤父亲身体总是在夜间偷偷为父亲工作的小男孩,爱爸爸胜过爱自己,就算被父亲误解,就算再苦再累仍坚持夜起替父亲工作。
有人说,孩子的爱,与生俱来,比父母想象得更深沉。父母可以护犊心切,孩子反过来也能守护父母。
日本有一档综艺节目叫《初遣》,主要拍摄记录2—7岁的孩子第一次独自出门的故事,最近一期,《初遣》拍摄了两个孩子独自离家为父亲买花和其他用品的过程,这两个孩子分别是4岁的哥哥柊哉和2岁的弟弟奏哉。
他们的父亲在弟弟出生不久,哥哥2岁时不幸过世,之后哥哥似乎“一夜长大”,为了守护妈妈,带着弟弟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到爸爸生前经常给妈妈买花的花店,买花来拜祭爸爸,哥哥还贴心地多买了一束花,给妈妈。
哥哥一路上要照顾、鼓励弟弟,分配好采购和等车时间,让人惊叹的是,4岁的孩子愣是凭着对妈妈的爱克服种种艰辛,顺利完成任务。
孩子的愿望很简单:要做能让妈妈开心的事情,像爸爸守护这个家一样守护妈妈。
看完这一集,心里满满都是感动和爱。孩子的爱,深沉而纯粹,一点都不比我们爱他们的少。
文学家、翻译家夏丐尊对《爱的教育》有这样的评述:
“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得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就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和孩子共读此书,读完掩卷,第一次深刻地理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说的:“教育的本质不过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焦虑于如何养育孩子的家长们,都可以读读这本书,能和孩子一起阅读更好,书中流淌的爱能让你放下焦虑,找到和孩子的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