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推荐】
斯滕伯格经典之作,重塑你的认知思维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一对夫妻。丈夫斯腾伯格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耶鲁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IBM教授。他在心理学生涯中,曾先后提出过许多著名的理论,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三元爱情理论等。这些创造性的理论让他获奖无数,拥有11项名誉博士头衔,在国际学术界上享有盛名。妻子卡琳·斯腾伯格则是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兼职助理教授。2008年,她与丈夫斯腾伯格一起创立了斯腾伯格咨询公司。这个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将他们关于关于智力、智慧、创造力和领导力等方面的理论付诸于实践。
【音频简介】
《认知心理学》这本书不仅是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多年的心血结晶,同时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认知心理学教材,它吸收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养分,诸如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以及哲学等,并将它融入到了心理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理论和案例运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探索认知世界的窗户。
【你将听到】
1. 什么是注意?注意有什么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习惯化和自动化是如何产生的?
2. 记忆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会消退,如何提升我们的记忆?
3.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进行推理,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出重要决策?
【本书金句】
1. 我们比较容易记住记住自己注意过的信息,而不易记住遭到忽视的信息。
2. 习惯化不仅仅是人类的能力,连海兔这样简单的软体动物也有这种能力。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短时记忆,然而,当我们讨论记忆时,指的通常是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中,我们需要保存的是长期乃至永远伴随自己的记忆。
4. 强化记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让记忆者自行产生对后续提取有意义的线索。
5. 启发式是一种可以减轻决策时认知负荷的心理捷径。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为你讲述的书是《认知心理学》。
关于认知,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在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认知就像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大至哲学思维,小至语言行为,无不映射着认知的点点滴滴。
而认知心理学,就是这么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的科学。学习认知心理学,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感官系统的运作模式,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生活中众多的场景,从而探究世界更深层次的本质。
本书的作者是两位心理学家,并且是一对夫妻。丈夫斯腾伯格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耶鲁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IBM教授。他在心理学生涯中,曾先后提出过许多著名的理论,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三元爱情理论等。而妻子卡琳·斯腾伯格则是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兼职助理教授。2008年,她与丈夫斯腾伯格一起创立了斯腾伯格咨询公司,这个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将他们关于智力、智慧、创造力和领导力等方面的理论付诸于实践。
《认知心理学》这本书不仅是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多年的心血结晶,同时也是一本经典、全面的认知心理学教材,它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剖析了每一个人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场景,并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理论和案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的、有趣的了解自我的窗户。
接下来,我将从认知心理学的三个维度入手,为你深度讲解这本书的精华知识。首先,我们将从注意力这个维度入手,了解注意力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特点;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人类的记忆,并从记忆的形成、记忆的消退、记忆的提升这三个过程来了解记忆的特点及运用。最后,我将带大家走进人们的思考过程,看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是如何进行推理,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
2
好了,我们先来看看注意力,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将从注意力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的特点三个方面入手,带大家深入了解人类的注意力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首先,我们先从注意力的基本概念入手,来看看什么是注意力 。
在心理学上,注意力指的是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有限的信息并进一步加工的方式。什么意思呢?试想一下,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临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果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信息,相信我们的大脑很快就会崩溃。正是因为有了注意力,我们才能灵活地运用我们有限的心智资源,从中筛选出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信息,并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
注意力既包括有意识的过程,也包括无意识的过程。有意识注意力指的是我们有目的性的,持续地注意关注某个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头脑清醒,能自主感知到我们想要做什么,该做什么;与有意识注意相反,无意识注意则指的是我们没有明确目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怎么需要费脑,也不需要意识的努力,这个过程很多时候是自动发生的,我们甚至对自己的注意力毫无觉察。拿上课这件事举例来说,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通常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和老师的讲解上,这种注意就是一种有意识注意。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突然推门进来,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看向门口,并且立即注意到是什么人进来了,他穿的是什么衣服,拿着什么东西,这就是无意识注意。
3
那么,了解了注意力的基本概念后,你可能想知道,注意力到底有些什么功能和什么限制呢?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注意力有四个主要的功能,它们分别是信号检测、搜索、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我们先来看看注意力的第一个功能:信号检测。它指的是我们保持高度警惕,试图从大量信息中检测到特定的刺激,并随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理解注意力的这一项功能非常重要,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试想一下,当我们独自一人走在黑暗的小巷时,我们就需要不间断地觉察周围存在的各种威胁安全的因素。我们会时刻关注那些可能出现的人影或声音,一旦出现危险的信号,也就是目标刺激,我们就会立即采取逃跑或防卫的行为,也就是相应的行为触发。这就是一个信号检测的过程。
人们进行信号检测的过程中,时常会出一些问题。有的时候人们会过度敏感,在目标刺激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就启动了相应的行为反应,但是有时候人们又会过于迟钝,对目标刺激疏忽大意,没能在应该做出相应反应行为的时候做出反应。以911恐怖袭击事件为例,在2001年9月11日当天,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了美国纽约的双子塔,让世界为之震惊。而这次灾难的发生正是源于工作人员的一时疏忽,最终导致“漏报”。据了解,当时这些劫机者在准备登机时也接受了探测装备的检测,还因为触发金属探测仪的反应被拦下,接受工作人员的进一步检查。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并未对这些潜在危险者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最终还是被允许登机了,尽管当时他们身上带着刀具。经过这一惨痛教训后,美国的机场安检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检测的标准也严格了许多。虽然降低了“漏报”的情况,但是却又制造出了许多的“虚报”。比如,像婴儿、老人这样风险较低的乘客也被反复要求接受检查,那些最后一刻改变飞行计划的乘客也成为了高度怀疑的对象,需要接受额外的检测,给乘客带来了诸多的不变。
人们是否能准确的检测出目标刺激,并正确地对相应的刺激做出反应,取悦于人们对于目标刺激的敏感度,是否与环境相匹配。比如说,一个军人在进攻敌人或是防备敌人埋伏时,他需要对于敌人潜伏的信号和陷阱的目标刺激非常敏感,这种敏感来自于他主观对目标刺激可能出现的可能性的评估,还有他经验上对于目标刺激的观察和了解。一个长期处于安全环境下的安检人员,和一个常有恐怖分子出现的机场的安检人员,也需要调整自己对目标刺激不同的敏感度,才能较为准确的做出相应反应。
好了,说完了信号检测,接着我们来看看注意力的第二个功能:搜索。与信号检测的被动等待不同,搜索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它指的是我们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扫描某些特征进行寻找。
在这个过程中,目标物品的搜索特质,会影响我们的搜索速度。当目标物有显著的特质时,我们往往会按照特征进行搜索,比如说当我们想找一家红色招牌的店,我们就会通过辨别红色,从而快速找到它。
但是如果目标物没有什么鲜明的特征时,我们则需要调动结合搜索。也就是说,我们就必须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结合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组合,从而进行逐一搜索。比如,假设此刻我们想要找的不是红色的招牌,而是麦当劳的招牌时,我们的搜索速度就会没那么快,因为我们就要将麦当劳招牌的红色和黄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标志进行搜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调动的脑区域更多,因此也就更加费时。
除了目标物品的搜索特质之外,分心刺激也会影响我们搜索的速度。那什么是分心刺激呢?相信大家都有过在火车站或飞机场接人的经验,想要人群里找到我们想要接的那个人,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这个时候,来来往往的人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在心理学上,这些使我们分心的刺激就被称之为“分心刺激”。
分心刺激之所以会影响我们搜索的速度,因为它会让我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我们想要找的东西上,特别是当分心刺激与我们的目标物长得很像时,还会迷惑我们的视线,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说,有些商家就巧妙地利用了“分心刺激”作用,他们将自己产品包装设计得与某些知名品牌非常相似,消费者在购买时,就很容易受到分心刺激的干扰,一旦没有认真观察,就很容易上当受骗。例如那些山寨品牌,抄袭奥利奥夹心饼干的粤利粤,模仿康师傅的康帅傅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能遇到这么一种情况,那就是当我们想要寻找的目标是一个颜色鲜明或是形状其他的物品时,如果这个时候,分心刺激比目标物品更加扎眼的话,就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加大搜索的难度。例如,我们本来只想买一瓶粉底液,但商场里,推销员拿起一个腮红盘或一个眼影盘向我们推销时,炫目的颜色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可能一下子,我们就很容易忘记自己原本的目的只是一瓶粉底液而已。
好了,到这里,我们已经探讨了注意力的前两个功能:信号检测和搜索。现在,我们来看看注意力的第三个功能:选择性注意。
在前面的内容我们提到了,之所以我们不会感觉到大脑爆炸,是因为注意力能帮我们拦下大量不重要的信息,从中筛选出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信息,这就是选择性注意。
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鸡尾酒会效应”。它指的是我们的听觉注意力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兴奋点,从而忽略背景中其他声音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试想一下你现在正在参加一个酒会,周围人声嘈杂,这时候如果你想要好好地与某个人交谈,你通常会对周围其他人交谈的声音、脚步声或者背景音乐充耳不闻。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远处突然有人提到了你的名字,或是提到了与你相关的事情,你却还是会注意到,并不由自主地关注起他人的对话来。
“鸡尾酒会效应”这个有趣的现象告诉我们,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意识会将环境里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进行屏蔽,这些信息由于没有进入我们的意识记忆层面,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虽然这些信息被屏蔽在外,但是其实大脑还在活跃的接受、辨别着这些信息,一旦出现一些和自己有关的,感兴趣的信息,它就会立刻进入我们的意识当中,影响我们的后续行为。有些时候这个过程甚至发生在你的觉察以外,比如有的时候,你可能会感觉自己莫名对环境里的某个人,或者某个物件特别在意,这可能是你的大脑捕捉到了你感兴趣的信息,但是你的意识还没能将这些信息辨别出来。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大脑比我们想象的更厉害。
选择性注意让我们更能够专注于我们感兴趣的事物,但它也有一些限制,比如说,它会导致我们出现无意视盲,也就是说当人们将自己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区域,或是某件事情上时,他们往往会对眼前发生的另外一些变化视而不见。
以下象棋为例,当棋手完全沉浸在棋局上时,他会对周围的一切事情毫不在意,专注在下棋这件事上,这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棋手对于左翼采取进攻时,他往往就会忽略右翼的情况,将它撇在一边,最后导致右翼失守了都没发现。这就是典型的无意视盲的例子。
了解了什么是选择性注意后,接下来我们来说的注意力的第四个功能:分配性注意。
分配性注意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可以同时执行多种任务,将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可以一边看书,一边思考问题,我们也可以一边听录音,一边写下答案。在日常生活中,分配性注意起了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注意力资源消耗、提高效率。但分配性注意也是有限制的。
根据研究发现,当人们同时执行多种复杂的任务时,至少有一项任务的反应会变慢。特别是当智力活动与运动活动同时进行时,智力活动的效率通常会慢下来,因为它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或是进行更复杂的认知操作。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电视上的娱乐节目,为了增加挑战难度,会让明星一边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游戏,例如投篮,运送乒乓球等等,然后在做动作的同时,他们需要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说基本的算术题。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本可以很快回答的算术题,因为人们需要注意动作的完成,所以反应的速度会变慢很多。
分配性注意的第二个缺点是当任务调动的是同一种系统,比如语言系统、视觉系统,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些任务就很容易会产生互相干扰。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一边听歌,一边阅读的习惯,因为调动的是听觉和视觉两个系统。但是如果换成一边听歌,一边阅读,同时需要记住歌曲的歌词,就很难了。因为阅读和记住歌词,都需要调动语言认知系统,所以就很难同时完成了。
4
好了,了解了注意力有信号检测、搜索、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这四大功能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注意力的特点。注意力有两个特点:习惯化和自动化。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注意力的第一个特点:习惯化。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亲身的故事。他住在在波士顿一个大医院的附近,每天晚上救护车来来往往造成巨大的噪音,但是奇怪的是,时间长了,斯腾伯格对于这种噪音慢慢就接受了,每天晚上都保持良好的睡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答案就是习惯化。习惯化说的是当一个刺激反复出现时,我们的潜意识会觉得它不再新奇,于是我们就会慢慢习惯它。那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会容易对它产生习惯,而有些东西则不会呢?这和刺激本身的两个特质有关,也就是刺激的“内在可变性”以及“主观唤醒性”。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因素:刺激的“内在可变性”。也就是刺激物的内在变化的程度。比如说,相比空调的单调乏味的声音,电视的声音内在可变化程度就相对大一点,因为它不仅音量、节奏会变化,声音的内容也会变化。当一个刺激的内在可变化程度越大,我们就越难对它产生习惯化。比方说,有人听着电视机的声音也能睡着,因为虽然电视的内在变化性也比较大,但电视的音量其实被限制在一个区间,人们可以适应这个刺激的变化性。但比较起来,如果隔壁有邻居在争吵、砸东西,噪音随着争吵逐渐激烈的话,就很难适应这个刺激,也不可能安然入睡了。
影响习惯化过程的另一个因素是“主观唤醒”,它指的是我们对刺激发生时,产生的内在的情绪或者情感上的生理反应的强烈程度。凡是能激起某种情绪的刺激物都比较容易唤醒我们的生理反应,比如明亮的颜色,巨大的声响,刺激的气味等等。擅长调动我们情感反应的刺激,也不会让我们感到乏味和习惯。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看广告会很容易乏味,但是反复看搞笑的视频,或者煽情的连续剧桥段也看不腻的原因。因为这种刺激调动了我们强烈的情感反应。
因为如果人们长期处于唤起、惊吓或者激动的状态,并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注意力的习惯化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里外在的刺激,有一个更平静的心境,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集中的事情上,节省大脑的消耗。但同时,注意力的习惯化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注意的习惯化会导致大脑自动停止对刺激保持关注。在我们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可能因为刺激的变化不大,或者无法唤起我们的情绪、情感反应,大脑自动进入了无意识,就好像电脑进入了待机模式一样。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有很多。法航447客机失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法航447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飞机。飞机带有自动飞行的修正系统,会更灵敏地检测飞行中出现的问题。可是在一次飞行中,还是因为飞行员没有注意到一个紧急情况,导致飞机坠毁。为什么最后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呢?因为飞机自带了自动干预系统,久而久之,飞行舱的环境里没有任何激发飞行员注意的刺激,飞行员的注意力就逐渐进入了松懈的状态,一旦进入无意识状态,即便出现突发状况,飞行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悲剧也就因此产生了。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克服习惯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答案就是给自己增加一些刺激。试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当你持续做一件事,感觉快要提不起精神时,你通常会做些什么呢?也许你会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或是做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也许你会吃个薄荷糖,或是涂个风油精,让自己提提神。这些方法之所以奏效,就是因为它能增强刺激的变化程度,或是唤醒我们的生理反应,从而激发我们的注意力。
除了注意习惯化,注意力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自动化。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我们的注意力能够同时执行多个任务。为了避免执行这些任务耗尽注意资源,为了帮助我们在环境中应对自如,我们很多的认知过程都处于“自动驾驶”模式,基本上不需要意识觉察就能自动执行了。当多个任务同时进行时,我们甚至感觉不到谁先谁后。
那么自动化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种普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熟能生巧。很多任务一开始是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的,但是经过训练后,随着认知的各个步骤执行的效率越来越高,慢慢的,它会逐渐整合成一个单独的操作,从而减少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拿我们学英语来说,刚开始学英语时,我们都需要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再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到了后期,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变得越来越快了,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跳过翻译这个步骤,不需要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直接就能理解它的意思。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动化的产生是因为我们逐渐积累了起一种知识,对于某个特定刺激我们能形成特定的反应。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个特定的信号时,就能从记忆中提取出对应的答案。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红灯停,绿灯行,当我们脑海里逐步形成这个概念后,久而久之,当我们看到红灯时,我们就能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停车的决定。
了解了注意自动化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再来看看注意自动化对于我们的影响。在某些情况,自动化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它能让在遇到熟悉的事情时,能在脑海中迅速提取出特定的动作程序以应对特定的刺激。这一点对于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尤其重要。比如说消防队员、救生员等等,他们平时会模拟各种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一旦遇到威胁生命的紧急情况时,他们就能第一时间反应,知道如何快速采取应对措施。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自动化也有它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它会让我们失去判断能力,导致失误。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天,他跟往常一样,脱下工作服,换上了睡衣之后,就躺在床上准备休息。这时他猛然想起,自己脱下工作服,本来是打算要出门吃饭的。可是他平时都是工作得比较晚,然后脱下工作服就休息的。你看,这就是自动化带来的失误,它在不知不觉中俘获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无法应对环境的改变,做出相应的改变。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这个消极影响减到最小的呢?在书中,作者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从环境中设置适当的反馈。比如,我们可以在桌面贴个小纸条,提醒自己下午要寄个快递;如果需要早起赶飞机,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闹钟把我们叫醒;我们也可以提前将要携带的东西放在门口,这样出门时就不会丢三落四了。现在很多商家在设计产品时也建立了很好的反馈机制,能有效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比如说,过去很多人开车时常常会忘记系安全带,于是很多汽车企业就对这一块的设计做出了改进,如果你没有系好安全带,汽车就会一直响个不停,来提醒你做这件事。
所以,想要减少自动化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不妨借助外在的力量,设置一些反馈机制来帮助自己减少失误。
5
好了,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探讨了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论题:注意力。了解了什么是注意力,注意力有哪些功能,以及注意力的特点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首先我们从基本概念入手,带大家了解什么是注意力。简单来说,注意力就是我们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并进一步加工的方式。注意力包含了无意识过程和有意识过程。
紧接着,我们又深入了解了注意力的四大主要功能,它们分别是信号检测、搜索、选择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最后,我们从注意力的特点入手,研究了注意力的习惯化和自动化。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当一个刺激反复出现时,我们就会慢慢习惯,这就是注意习惯化。习惯化对于我们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呢,就是能帮助我们节省大脑的能耗,而坏处则是会导致大脑自动停止对刺激保持关注。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克服习惯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答案就是给自己增加一些刺激,从而增强刺激的变化程度,或是唤醒我们的生理反应,激发我们的注意力。注意力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注意自动化。我们很多的认知过程都处于“自动驾驶”模式,基本上不需要意识觉察就能自动执行了。在某种情况下,自动化能帮助我们从机械任务中解放出来,并且对于熟悉的事情能快速反应。但是从一方面来说,自动化也会让我们失去判断,导致失误。想要将这个消极影响减到最小,我们可以借助外在的力量,从环境中设置适当的反馈。
好了,以上就是第一部分所说的内容,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将探讨认知心理学的另一重要话题:记忆,看看记忆是如何形成,以及,为什么记忆会消退?我们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呢?
感谢你的收听,《认知心理学》的第一部分就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选择阅读原书,获得更多新体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一部分再见。
撰稿人:考拉快跑
主播:烨磊
【推荐阅读】
书名: 认知心理学[第6版]
作者:[美]罗伯特·斯腾伯格、[美]卡琳·斯腾伯格
译者:郝志芳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