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根针被风吹到了地上,看不见在哪,那么每个国家的人接下来的做法都不同。日本人会爬在地上认真的,一点一点的寻找;法国人浪漫,他们一边找这跟针,一边谈情说爱,找针不是真正的目的;德国人会拿工具测一下风向,风速,然后画出一个范围来;美国人会想一下,我找这根针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划不划的来,当误不当误其它事情。那么中国人,会找几个开个会,讨论一下针在哪”。
这是一个心理学里的比喻,用来形容社会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差异,面对同一件事的不同选择。用来证明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实今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又想到了,日本的深夜食堂节目,和前一阵被吐槽的黄磊老师的深夜食堂。日本对吃的那个讲究劲,搬到我们中国的大众生活里来肯定是行不通的。还真是不知道中国的富豪都怎么吃饭。即使是经济条件,和时间都允许的话,我们可能也不会像日本那样对食物格外的讲究。因为他们对什么都喜欢扣的特别细致。
我在“得到”里的“逻辑思维”专栏中读到过一篇讲日本的垃圾分类的文章。日本人每天在家里把垃圾分的特别细,政府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比如,日本横滨地方的垃圾分类手册,多达27页,518项条款。饮料瓶的瓶盖,塑料包装,瓶子根据化学成分和硬度的不同要分成三类。一包香烟抽完,它的香烟盒外包膜是塑料的,盒子本身是硬纸片,而里面的铝箔则是金属,这三样也要放到不同类别的垃圾袋里。如果你分得不好,轻则受到道德指责,重则被垃圾车拒收,加垃圾处理费。而且每辆车里只放同类的垃圾。对于民众来说也挺麻烦,但是他们有社会责任感,道德荣誉感支撑着。
对于垃圾回收企业来说也同样带来了很多弊端。每辆垃圾回收车只能回收一种垃圾,收不完的只能等过两天再收。而且在回收成本上,运输,人力上增加的成本远高于分拣工作降低的成本。垃圾回收企业就会从政府那里获得补贴,弥补分类带来的成本增加。普通民众确实获得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但背后也有代价,就是交税来补贴低效产业,和生活不便利。支撑仍然他们坚持下去这个事情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垃圾分类上升到了一种仪式感 。
中国家庭根本没有垃圾分类,但是中国有一群人叫“拾荒者”,俗名“捡破烂”。其实他们在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对垃圾分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这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如果有钱谁愿意“捡破烂”呢,而且现代化的中国年轻人中已经没有这一职业的存在了。但是在未来仍然有解决垃圾分类的办法,就是用机器人来承担垃圾分类的工作。
也许你听说了前一阵柯洁大战阿尔法狗三连败的故事,围棋界称AIphaGo的下法为“稳如狗”。或者是百度的李彦宏说过“互联网的时代过去了,百度要投入到新的人工智能时代。当然,百度能不能引领人工智能时代这个谁也不知道。但无论从网络,新闻,还是一些书籍中你也可以了解到一点,人工智能的时代总有一天会到来。《未来简史》这本书就特别有意思,作者不光描述了未来科技可能的发展方向,他更多的是在讲科技的革命所带来的人类文化的改变,生存方式的改变。举个例子,硅谷在研究一种纳米机器人,把这个小东西放进你的血管里,它就会在你的身体里不断的巡逻,杀死各种病毒,排掉血液里的废物,甚至做到延长人类寿命。这个东西发明成功的那一天,估计已经是社会文化出现新的变革之后了。不然,谁能用这个东西的问题怎么解决?只有有钱人能延长生命吗?“人类一直以来的终极目标就是长生不死,成为神。”《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力这样说。
没错,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群高智商,高学识的人,用他们一生在研究着他们自己可能都看不见的东西。距《未来简史》的作者说中国是最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地方,因为西方人的生活里有太多的信仰。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文化改变也许会扰乱西方人的生活。想想在中国古代,其实打仗无非是为了挣粮食,挣钱财,挣土地。而西方人的历史中,他们经常因为上帝是谁,人是怎么来的,就发动战争。当然,背后也是有利益争夺的。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面对长生不死这种问题都是一个世纪性的大难题。
一些很浅的认识,都是二手货。所以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全当了解了解吧。其实读一些科普,商业知识,社会知识等等类别的文章,更重要的也是收获一些全新的思维,或者是娱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