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说,学会处理感情很重要,但一直说的挺干的,偶尔能举几个例子,可能更好理解。
这两天,我妈拔智齿,嘴疼的张不开,半边脸肿了,吃不下饭。说实话,我也没拔过智齿,我真的不知道这种疼什么疼法。她和我描述的时候,我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在这种物理性的真实的疼痛面前,我强烈的的共情能力显得十分有限。这个时候,我才真实地理解了一些感情不太敏感的朋友,他们在面对我的或者其他人的情绪时,那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我一开始的念头也是,我也不能替你感同身受,所以你和我说再多,我也帮不了你啊。这种升起的无力感会让人特别想逃避、甚至厌恶。这时候的厌恶和逃避,多半是一种投射。什么叫投射呢?那就是,你因为厌恶此时此刻无力的自己,但归因为 对方唤起了你的无力,所以表面上,你会厌恶对方、逃避对方。
这一点,也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如果我们身边的人在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表现得很冷漠或者很厌恶,请不要怪罪自己。那不是因为我们不好,而是因为对方厌恶自己的无力,是因为对方接不住我们的情绪,他/她处理不了情绪。也不要觉得对方不在乎我们,不是的,这一切的一切,和我们是无关的,是对方需要重新看待自己了。
回到刚才那个地方--对方唤起了我们的无力这个归因,它是不是正确的?它是不是理性的?它是不是绝对的?很显然,它不是。它虽然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是,它并不是现实的
,也不是必然的。很简单,因为有人,他不会被这种无力感击倒、甚至不会感受到无力感,因为他能看到对方表达疼痛的真实需要——脆弱时需要你的关心。
你知道吗?这就是咱们作为人的本能。人就是这样的,在生病的时候、在伤心的时候、甚至只是有一点不开心一点点不确定的时候,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发出这种讯号——我需要有个人来爱我、关心我。但承认这一点却变成了“脆弱的人”、“不像个大人”、“不像个男子汉”。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在各种伟人传记里,强忍病痛和情绪而坚持完成任务或许是一种真正的毅力和坚强的品质。但正视自己是一个凡人,并接纳自己的脆弱、照顾好自己,同样是一种大智慧。
那么最后,我是如何去应对这种无力感的呢?
当时我很饿,我几乎一天都没吃饭没喝水了,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能主动做些什么?我能做哪些我觉得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个对象,既是对我妈,也是对我自己。
我妈说,她很想喝那个圆子汤,但我不会煮。所以我承认我满足不了她这个需要。走出无力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是无力的,承认自己无法百分百达到对方的期待。
但要意识到,我们本就不需要百分百达到对方的期待。但50%呢?60%呢?可以试一下吧。基本满足还是可以尝试一下吧。这是走出无力感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心理学上很流行的一个说法——走出自恋。
所以我就问我妈,要不给她买她平时喜欢的龟苓膏?她答应了。这一下,我觉得无力感已经消散的差不多了,而且这个情绪,已经被处理地差不多了。
最后,我出门给她买了龟苓膏和酸奶,我给我自己也买了一份炸鸡套餐。前面说了,我一天没吃东西了,我也要照顾好我自己的低落情绪。
买东西的时候,我其实犹豫过要不要凑合吃点,毕竟炸鸡套餐有点贵。但是,这样就很容易变成一种自我感动,你看,我给我妈买东西,但我自己不舍得花钱。看似是省钱了,还给自己镀了一点光环,但其实得不偿失。因为我会因为自我感动,而给我妈造成更大的压力。我不喜欢,也不欣赏自我牺牲式的爱,因为这种爱到最后,一定会变成对对方的各种要求。
关系就像一盏天平,不要随意给自己这边加码,显得自己忍辱负重,把自己置于低位,没必要!给自己祛祛魅,不要扮演一个承担所有、深沉隐忍的好男人/好女人形象,重点就是,少给自己加戏/糊脸
我啰嗦这么多,其实好简单一事,但现实生活中,真的真的好多人,没办法做到这个50%,甚至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生活,真的大多数时候没有那么多宏观的概念,它就是各种小事碰撞叮当响。
失望,它确实是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不光失望,怨气、疏离、冷淡、离心哪一样它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可别忘了,感动、珍惜、成长、相拥它们也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啊。
如果你是一个打定主意,下半辈子独来独往,一个人过的人,那我说的这些,都可以当废话。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和我一样的,虽然过去没见过什么是好的家庭关系、也没被人好好爱过、还受了很多伤害、经常在踌躇满志和一蹶不振中停摆,但依然希望去争取那50%的满足,依然希望凭借努力和改变,去体验和创造的人与人之间美好的连接。
那我真的觉得,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东西。虽然改变很难,也有太多的说法让我们不要轻易改变,失去自我。但是,正向的改变它一定是基于你的渴望,而且,不去体验改变,我觉得我们也不会形成什么稳固的自我,不会真的自洽。那不过是在自己的世界固步自封、各执己见。
我们得找一点 没法不去做的事情,去抵御繁忙空隙中的无聊和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