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韩导《乘风破浪》截止2月9号破7亿票房,可喜可贺。
大年初三携家人看了韩导的这部片子。诙谐,怪诞,冷笑点。刚开始还不知道是韩寒作家的作品,有点后知后觉。
回来看微博各种影评和解密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实力派演员演技精湛,剧情和笑点都很赞~帅气潇洒的车技和带意境的音乐,每处细节都恰到好处,如临其境!颖宝美女相衬,更是锦上添花。
引用一段剧透:《乘风破浪》在讲美好的故事。歌厅里只唱歌,桑拿房里只洗澡;没人专注于房价房产;说想静静时候不会被追问静静是谁;爱一个人从四岁开始善始善终……
这都是那个年代的纯粹美好,那时候的人们纯朴,简单,随性,没有现在现在浮躁社会里一丝杂尘,没有层出不穷的套路。
直到故事看完我才明白,太浪单纯的以子女角度理解的“父亲”和以兄弟角度理解的“正太”是有多么的不同,对于太浪父亲的印象如果像缺失的拼图的话是不会知道完整故事的,影片前面的太浪才有了不解,有了矛盾,当拼图拼好后他才真的理解了正太的为人与故事……
这就是我们与父母相处的代沟,如何地和父母家人,父母和子女更好的相处?不要把最坏的脾气给了最亲近的人,处在他们的角度去,懂得与理解……
这是一部让人在笑声里流泪思考人生的电影。王家卫曾经指出,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也不是枯燥的学术名词的堆砌,最起码要超越纯粹视听感性,去思考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贯彻“人”的思维方式,体验、叙述、反思着人的生命行为。
而导演就好比军队的最高指挥者,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视作品的风格,也往往体现导演的艺术风格和性格,更能体现出导演看待事物的价值观。
所以具备了雄厚文学功底与素养的韩作家,从编剧到,轻易转型导演,能够轻松驾驭,如鱼得水,把自己的作品把握真情实感,淋漓尽致,精彩展现在观众面前。
从作家导演,从中国到国外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张嘉佳,还有王朔等等,比比皆是。
国外著名的有玛格丽特·杜拉斯,作为导演的杜拉斯,曾拍摄《印度之歌》、《卡车》等多部电影,甚至还以导演身份入围戛纳电影节。
当然,即便是执导电影,作家的身份仍会让她做出很多不同。比如在其代表作《印度之歌》当中,声音成为影片的主角,影片以画外音的形式讲述整个故事,画面以及角色成为拓展声音世界的形象工具。
于是,文字仍是电影的真正主角,影像退居次席。这也是其作为作家导演身份的体现吧。
文字是根本,未来创作的路才会更宽广。作家作为文字的撰写者,是其艺术文化的根本灵魂所在。
剧作来源于作品,作品来源于作家,最终来源于生活和人用心的感悟。大众需要,好的,积极向上,深入人心,影响深远的作品。
所以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注意导向,以免引得人偏离,这也是作家导演的使命,比如郭敬明虽然赚了就引得90后物质化,常被指抄袭,只顾赚钱不要口碑…
再一个说郭敬明为什么会哭泣,《小时代》四部曲拍的一部比一部烂,被骂无数,因为他太清楚,自己的电影本身就不是奔着口碑去的,只要赚钱就好。而爵迹这样低的票房,他肯定是赔了,咋了,所以他哭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这样的电影也不会受人欢迎,不叫坐。文化传播是把双刃剑,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如今是个信息泛滥,互联网传播文化的时代。网络,掌上手机催生了更多自由写作者。而作家云集,从而向更多方向发展——微信公众号作者,主编,编剧,导演,演员,监制,演说家,导师……以写作为基础,融入不同的职业范畴,继而也激发更多作家的写作灵感。
让更多有内涵的作者作品有了像更深远方发展空间。继而传播文学艺术,融入电影,搬上荧幕,让文化精神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喜文乐见。才能推动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带动文化经济的繁荣昌盛。
这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文化产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