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专栏的万维钢老师在他的专栏里用了好几期来讲《巅峰表现》这本书,以下是自己的学习笔记。
一、成长 = 压力 + 休息
一组来自美国社会的工作状态:
超过一半的职场白领认为他们已经快要崩溃,不能再吸收更多信息了;
美国只有三分之一的白领工人享受了“午休”时间 ——也就是离开自己的办公桌去吃顿正式的午饭……其他人都是在办公室对付着吃点;
27%的人会在晚上十点以后到早上六点之前这段时间工作,29%的人会在周末工作;
美国人平均每年浪费掉5个带薪休假日不用;
53%的人认为自己工作太累已经要不行了;
高盛公司有感于员工工作强度太高,给员工限定了一个每天工作时间的上限 —— 而这个上限是,17小时。
国内基本也好不到哪儿去,加班对一线公司与员工来说,都是常态。
职场的竞争是一场长跑,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决定胜负,而加班加点也不过是低维度的竞争,特别是对脑力工作者来说并不是持久之道,所有《巅峰表现》的作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这么一个公式:
成长 = 压力 + 休息
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就需要在“训练”跟“休息”之间保持一个平衡,才不会“过度训练”而把身体搞残。
作者总结了一下,一个高水平训练流程是这样的:
1.确定你要练什么;
2.进行有针对性的、高压式的训练;
3.休息和恢复,让身体能适应变化;
4.重复上面过程,但这一次的强度要略高一点。
这本书强调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消耗的是同一个资源,也就是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意志力”。
高手会非常精确地管理自己的体能,绝不轻易浪费。比如说既然抵制诱惑会消耗意志力,高手就会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环境,把各种诱惑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压力
一切进步的出发点,是你得把“压力”当成一个好东西。我们已经多次讲过,你得把压力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 —— 是一次让你提高水平的机会,而不是一个证明自己“不行”的陷阱。
刻意练习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脱离舒适区,只在压力状态下做事。成长来自打击,技艺来自斗争。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到掌握为止,我们要的就是这样“有成效的失败”。
不但学习新技能应该这样,平时工作也应该这样。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说, 想要达到心流状态,需要这个工作的难度和你的技能正好配得上。 技能低工作难,你就会焦虑;技能高工作简单,你就会无聊。心流是工作难度稍微比你的技能高一点点,你历经一番忘我的挣扎把它完成。这样你不但做事做得有意思、感到时间过得特别快,而且还能不断提高水平。
“知识复利” —— 可不是你只要工作就有复利。是你必须通过这个工作提高水平了,才能产生复利。以前人们讲“单任务”、“多任务”都是从工作效率角度讲,关注的是输出多少 —— 而如果你关注的是产生多少复利,就不但要单任务,而且还得像鲍勃医生这样全力投入。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有信心,要保持压力,要专注。
专注的内功现在越来越不好练,主要就是因为现代人可以分心的事儿实在太多了。那么锻炼专注的最重要办法,就是把所有能分心的东西拿走,眼不见为净。尤其是手机,实验表明,哪怕手机是关机状态、甚至哪怕是别人的手机,只要我们眼前有个手机,我们就总想着查看一下有什么消息,无法专注。所以直截了当一点,凡是要专注工作的时候就把手机放到别的房间去。
做到了专注,你要做的就是专注工作一段时间,然后休息一段时间。
战术如下:
用50到90分钟的高强度工作和7到20分钟的休息,间隔进行。
三、休息
常规休息方法:
1.散步
2.回到大自然
3.找人聊天
4.休假
简易冥想法:
1.找个不受打扰的时间,非常舒服地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
2.设个闹钟,这样你就不用管时间了;
3.用鼻子深呼吸;
4.使用正常频率呼吸,把意识专注于体会自己的呼吸,体会你的肚子随着呼吸起起伏伏。
5.如果在此过程中你脑子里冒出别的想法,不用刻意回避,承认这个想法,然后把它放走。意识始终只想呼吸。
6.时间一到就可以“收功”。从每天1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
四、睡眠
就休息这点来说,睡眠算是最好的方式,而且睡眠的功能,也不仅仅是为了休息消除疲劳,好处多了去了。
1.睡眠的作用不仅仅是消除疲劳,更重要的是让身体和大脑“成长”;
2.睡眠是周期性的,每个周期末端的“REM 睡眠”,是最宝贵的睡眠阶段;
3.打盹的作用仅限于恢复能量和注意力,打盹的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
4.为了保证良好睡眠,晚上最好不要从事剧烈的脑力劳动,睡前不要喝酒;
5.如果心静不下来,睡前可以用冥想的方法切换状态;
6.睡前不要使用手机、电脑或者 iPad 之类的电子产品!这些东西的屏幕会给人一种“蓝光”照射,影响褪黑素分泌,让人不愿意入睡。
五、仪式感
1. 仪式
几乎所有运动员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赛前准备流程,就如同宗教仪式一样丝毫不差,但迷信不迷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高手需要一套固定仪式来让自己进入状态。
老鼠看见食物就想吃,人看到一张椅子就想坐下,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家叫“地地道道”的烧烤店就往右转,食物、椅子和那家烧烤店就是行为触发器。
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因为你多次这么做,触发器和行为之间就有了一个强烈的连接,以后你一遇到触发器就会自然这么做,根本不用费力说服自己。你可以把时间和行为连接起来,每天一到点就做同样的事。运动员的流程,是把行为和状态连接起来,做了这个流程,身心自动调整到比赛状态。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也搞了个流程。他们每天在同一家咖啡店、买同一款咖啡喝。他们每天固定上午实施写作、下午给明天的写作研发新想法。史托伯格还特意准备了一台电脑,专门用来写这本书,绝对不干别的。
2. 情绪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但高手会主动选择情绪。冥想可以稳定情绪,而看猫跟笑脸也有一定作用。
3.风格定制
定制还意味着根据自己的特点决定工作风格。研究说有的人像云雀,早上特别精神,晚上需要早早睡觉;有的人像猫头鹰,习惯于晚上用功,早上总是昏昏沉沉。拿写作打比方,专家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云雀,你就要把需要特别集中注意力的完成写作这一步放到早上进行,下午和晚上不妨做些放松点的工作,发挥发散思维和创造性。如果你是猫头鹰,就应该反过来。
定制还意味着敢于说“不”,而且是经常说“不”。 很多社交活动不参加,很多会议不去,很多别人让你做的事儿你拒绝做。
六、超越自我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比自己更重要的东西
1.疲劳首先是发生在大脑,而不是身体上
大脑,在肌肉尚有余力的时候,命令身体放弃,不要挑战极限
2.回顾价值观,能让你更好地面对威胁
同样是面对压力,把压力视为威胁,一上来先害怕,对身体有害;而把压力视为挑战,积极面对,则对身体有好处。
3.“自我”和“超越自我”
人脑中有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如果大脑判断你快要到了身体的极限,为了避免危险,“自我”会告诉你停下来。但是“自我”的这个自我保护往往操之过急,而且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害怕身体上的危险,而是害怕失败 —— 更严格地说,是害怕失败的感觉。
想要突破这个自我限制,超越自我 —— 除非是为了“比自己更大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专栏一直爱说的那个“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一个母亲可以为了孩子爆发出远超自己平时水平的潜能,就是因为在她心目中,孩子比自己重要得多。
4. 工作的意义
那些相信工作是为了帮助别人的人,比那些认为工作只是为了挣钱的人,表现好得多。
为了眼前这点事儿努力工作没啥意思,你得有一个更大更远的目的,你得找到一个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为了家人和孩子也可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结了婚的人工作表现更好。为了改变世界,当然好。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 茨威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