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温良、弱小”形象的喜爱,一方面自是因为社会伦理道德的规约,另一方面也缘于一种隐晦的优越感,在俯身倾听弱小者声音的同时,映照出了自身伟岸的轮廓。人们内心里时刻涌动着锄强扶弱、惩恶扬善的激流,只在等待一个时机,一泻千里。我们不愿说出、也不敢说出那句,“弱者有罪。”
在信奉经验主义的英美法系里,陪审团制度至关重要。来自无法学背景的各行各业陪审团成员在听取庭审后,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价值观及个人感情来判定当事人是否有罪。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具有相当的主观性——控方与辩方律师不仅要做出有利于己方的案情陈述与辩论,并且要引导陪审团成员对己方当事人产生情感归属。
因此,在《控方证人》这部影片中,它隐微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公众心理中,当人处于弱势地位时,就不具备作恶的能力了吗?(以下有剧透)
在影片中,有两组核心的关系人物,即沃尔与艾米丽、沃尔与克里斯汀。在沃尔与艾米丽的关系中,沃尔被设定为年轻俊美、善解人意的男性形象,而艾米丽则是一个年过五十、生活无聊的富商遗孀。二人过从甚密,已有家室的沃尔在公众视野里便有贪图艾米丽的钱财之嫌;且艾米丽在被杀之前已将沃尔指定为自己的遗产继承人。于是在案发当晚还造访过艾米丽的沃尔便成为了凶案的主要嫌疑人。而在沃尔与克里斯汀的关系中,沃尔被设定为朴实单纯、深爱着克里斯汀的英国大兵形象,不仅将克里斯汀带离德国,还给予她一个温馨的家;而克里斯汀则是一个冷漠镇定、颇有心计的风情女演员,不仅隐瞒了自己已婚的事实与沃尔再婚,还在婚后再次勾搭他人,想置沃尔于死地。在这两组关系中,沃尔仿佛一体两面,被撕裂成两个不同的男人形象。毋庸置疑,前者让人憎恶,而后者却让人同情、怜悯。在前者的关系里,人们把更多的同情票投给了寡妇艾米丽,认为其受了沃尔的诱惑与蒙骗;而在后者的关系中,人们则对于来自异国的不忠诚的女人克里斯汀深恶痛绝,认为其欺骗了单纯的沃尔。在这两组关系的并置中,人们讨厌的对象顺理成章地转移了,由沃尔转移到克里斯汀,从而沃尔也洗去了谋杀罪的嫌疑。
但令人遗憾的是,第二组关系是伪造出来的,而真相是——沃尔确实杀害了艾米丽。深爱沃尔的克里斯汀为了施救丈夫,费尽心机设定了第二组关系,从而将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在第一层关系里处于强势地位的沃尔宛然变成了第二组关系里受人欺凌的小绵羊,而满口谎言、不贞的克里斯汀指证丈夫杀害艾米丽的证词也就不足为信了。克里斯汀破釜沉舟的一击获得巨大成功,以“反证法”证明了沃尔的无辜。在人们既成的价值观里,弱与真、善似乎被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而与之相对,强与恶、假也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一一对应的连线题,一旦将强与恶、假的联系被确认、加固,相应地,弱也只能与真、善连线。在这件案件中,克里斯汀的证词仅仅不能证明沃尔有罪,但却无法证明沃尔无罪;但事实上,在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情感选择上,则认定,既然无法证明有罪,即是无罪。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于其中包含着一重微妙的“同情与保护弱者”的心理。也正是基于这层心理,双方律师才会强调艾米丽可怜的寡妇身份和沃尔服从管理、品行优良的记录。换言之,注重社会公序良俗的英美法系是注重当事人的“前史”的——犯罪与否似乎不单是一瞬间的人事行为,更是长期的品性积累。当当事人表现为温良、弱小的形象时,他/她犯罪的几率似乎就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于“温良、弱小”形象的喜爱,一方面自是因为社会伦理道德的规约,另一方面也缘于一种隐晦的优越感,在俯身倾听弱小者声音的同时,映照出了自身伟岸的轮廓。人们内心里时刻涌动着锄强扶弱、惩恶扬善的激流,只在等待一个时机,一泻千里。
在这部影片中,利用人们的好恶来影响判断,是这对夫妻唯一的筹码。无独有偶,在《消失的爱人》中,夫妻俩玩的同样是这个招数。丈夫高大帅气、温厚体贴,在电视上真心告白,呼唤失踪的妻子回家。如此感人。可随后看下去,他外遇、家暴,还曾导致妻子流产。夫妻俩就像坐在跷跷板上,一方的形象高扬起来,必然伴随着另一方的形象跌落。这里面有一个疑问。在这对夫妻关系中,丈夫是明显的过错方,为什么妻子还要费尽心机布这样一个局,来伪装自己弱小、无助的家庭地位呢?这就是因为,即使他平庸、软弱,还劈腿,可是公众更爱他。只要他痛哭、反悔、求得妻子原谅,公众会比妻子原谅他的速度更快。公众似乎还认为,身为强势的一方,你就更有责任去原谅弱势的一方,否则便是不义;这不得不应了尼采的那句,“所谓道德,是弱者约束强者的方式。”
同样在《霸王别姬》中,我们有理由认为,段小楼就是比程蝶衣更惹人喜欢。段小楼傻气、软弱,还带着一股子糊涂的义气;我们总怕他吃苦、受骗,命运不公,真是为他操碎了心。可是程蝶衣呢,就像一株带刺的玫瑰,无论段小楼用刀砍它、用火烧它,我们总觉得它是无碍的;若真的死了、败了,那也不值一提,那原是它不配做一株玫瑰的。至于程蝶衣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记得清清楚楚的,呵,她就是心狠啊,就是歹毒啊。所以在段小楼出卖蝶衣后,我们期待着必须到来的“原谅”,期待着看他们“复合”,再次给我们上演一出好戏。
我们不愿说出、也不敢说出那句,“弱者有罪。”
转载请私信联系授权,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