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有一节语文课,按照计划,该上《卖炭翁》这首诗了。可是说实话,我备课很不充分,几乎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匆匆忙忙地把主要知识点梳理了一下,但是却忽略了导入。而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后面环节的有效进行。
走进教室,照例先聊几句闲话,其实我心里却在为导入发着愁。所参考的教学设计上是由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引入诗歌学习的。可是我知道这种方式对我的学生们来说是不具备吸引力的。怎么导入呢?面对我的这群要求极高的学生,我真是没有头绪了,心里隐隐着急。眼看着上课时间临近,实在不行,我就打算直接导入。
这时候,突然听到下面有几个同学隐约说着与“冷”有关的话,我心里顿时有了灵感。
“我刚才听到有同学说冷?是吗?”
教室里先是沉默了几秒。有几个同学面面相觑,脸上还带着诡异的、羞涩的笑。
或许是担心我说她们?毕竟是大夏天,虽然今天气温有点下降,但是说冷到底有些夸张了。于是,为了消除她们的顾虑,我又问了一遍,表情比刚才更诚恳。大家觉察到我没有责怪的意思,声音才亮了起来。
“感冒了,所以觉得有点冷。”好像是星汝的声音。我又看到佳语在吸鼻子,还有人给她递纸巾。
“没关系,我们来烧点炭,取取暖就不冷了。”我开玩笑道,“现在,有一位老翁给我们送来一车木炭。同学们请看课本《卖炭翁》下面的插图!”
同学们一边笑着,一边翻书,兴致勃勃地看起来。
“这车炭啊,有一千多斤!我们如果把它买过来,得花多少钱啊?”
又是一阵沉默。应该是不知道吧。
“这一千多斤炭,我们是买不了了。因为它被老翁’卖’给了别人。卖给谁了呢?又卖了多少钱呢?”
“卖给了黄衣使者,卖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老翁赚到钱了吗?”
“没有。”同学们奇声道。
“请大家看注释第十六条。”我提醒。
“半披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是啊,远远低于。纱和绫都是比较低劣粗糙的丝织品,何况数量又那么少;而木炭在古代是冬天取暖的重要燃料,由于费料费工,所以价值不菲。这些使者哪里是买啊?分明就是——”我声音延长,给同学们机会。
“抢!”“掠夺!”
“是啊!难道就没有王法了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卖炭翁》这首诗来探究这个问题。”
随后的时间里,通过了解诗人白居易、写作背景等资料,通过朗读、默读以及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的分析,同学们终于读懂了这首诗,读懂了一段历史。
“佳语,现在还冷吗?”
佳语吸了一下鼻子,说:“不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