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师者常教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晦涩的诗文,冷僻的单词,抽象的原理,似乎只要反复读写就能刻在脑子里。那么事实又是如何呢?应试通关后,那些曾压得人呼吸困难的知识还剩下多少?重复乃记忆之母,到底是真理还是世代谣传?能够终生发挥效力的记忆法则又是否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就上述问题,日本的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中作出了令人欣慰的答复。这位30岁后才开始认真阅读的成功创业家也曾陷入过读后即忘的困窘,一年内读完的300本书如过眼云烟。在“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鼓振下,大岩俊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潜心研究读书方法,终于有所回报,并实现了成为研讨会讲师的人生理想。
大岩俊之到底是怎样打破读后即忘的魔咒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中,大岩俊之从大脑的构造规律角度肯定了重复的作用。但他同时指出,仅凭重复而忽略其他技巧,依然无法抗衡遗忘——记忆的终极大敌。虽然告别了学生时代,人的余生仍然要通过阅读进行持续学习,面对比应试阶段庞大得多的信息量,如果能将有效的记忆技巧综合运用,结果必然事半功倍。
而这三个有助于记忆的阅读技巧正是:强烈的主动意识,做笔记,调动情感和想象力。
强烈的主动意识
即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书。有人或许觉得这样太功利,但大岩俊之认为“读书是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如果你和我一样也赞同大岩的观点,下面一起来看看蓝色物体实验。
闭上双眼,想一想周围有多少蓝色物体,默数之后睁开眼睛进行确认。
感觉如何?是不是目之所及的蓝色物体一下子涌入了眼眶?
小实验其实并没有什么故作玄虚的地方,它不过解释了一个再常见不过却往往被忽视的心理现象:你需要什么,就会去关注什么。体现在阅读上,就是你想了解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反之,如果是漫无目的地阅读,读到最后只能握住一把流沙。这就是主动意识的力量。
那么目的应该如何确定呢?
一是提出问题,想一想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够解决自己的哪些困惑。我们大脑的脾气是,一旦有问题,它就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答案,好像不找到皮球不罢休的小孩。换句话说,问题就像一块磁铁,可以把分散在沙子里的信息都吸附出来,既能保证读有所获,又能提高阅读时的注意力和专注度。核心的问题是一个,深入阅读的问题是多个,它们必须是你面对这本书时的真实困惑。
二是输出,一本书读完了不能烂在肚子里,必须找到对象说出来或者写出来。
这个做法实际上是在营造一种使命感,因为要使别人能听得懂、看得懂,我们在阅读时必然会加倍认真,才能顺利地接受最后的检阅。
“说”的对象可以是亲朋好友、同事或交流研讨会的成员,再不济虚拟人物也行,如果你觉得对着空气演说太诡异那就写出来,但是“写”绝对不是私密的,它跟“说”一样都必须建立对象感,在各个读书或写作平台发布书评就是不错的选择。
做笔记
说起做笔记,可能很多人不以为意,这有什么特别?谁都会做嘛。的确,似乎人人都会做笔记,但他的笔记是否能发挥辅助记忆的作用,却要另当别论。在大岩俊之看来,作为记忆工具的笔记是有其规范的制作方法的,不等同于阅读过程中随性而至的划线、涂抹或者零散的心得,这些事物充其量是制作笔记的“原材料”。那么究竟该如何制作一份规范的读书笔记呢?
《实用性阅读指南》在第二章部分,根据读者在阅读时的不同需要,将读书笔记划分成了三种类型:摘录型,摘要型,感悟型。
摘录型最为简单,只要誊写原文即可。说白了,摘录型笔记其实就是学生时代的摘抄本,可以记录令人惊艳的句子,也可以抄写发人深省的段落,只要它们有被收藏的必要。
摘要型则是对原文进行的总结,需要读者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提炼和归纳原文。摘要可以立足全篇也可以选择重点部分,这取决于阅读时采用的方式是全读还是选读。
全读和选读有何不同?全读的意思不必解释,但是选读要澄清一些误解。现实中,大部分人读书时总是怀着必须从头读到尾、全部理解的抱负,认为好不容易花钱买来的书读不完实属浪费,大岩俊之就此指出,这种读书方式实际非常低效。一般说来,一本商务类书籍最重要的内容只有20%,其余的80%完全可以不读,这便是著名的帕累托定律在阅读上的运用,简称二八定律。与其带着心理负担从头到尾看完却记不住,不如牢牢抓住最核心的精华部分。某种意义上,二八定律是一种权衡得失的标准。
自然地,根据全读或选读,笔记也就有了整体笔记和重点部分笔记。两种笔记都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具体制作方法书中介绍得比较基础和凝练,详细可参见思维导图之父东尼博赞的相关著作。这里需要特殊强调的是,整体笔记的导图既可以按照书里提供的顺序组织,也可以完全采用自己的思路;重点部分的导图则可以按照“目的”—“答案”的逻辑制作。(如下图)
最后一种是感悟型,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是对书中内容通过联系自身经验进行的再创造。加入自己的想法后,读书笔记变成了专属于自己、有血有肉的东西,里面思考的闪光点也将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因为与书进行过精神上的交流互动,会对其中的内容印象更深刻。
调动情感与想象力
前面已经提及,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书。除了目的,贯穿阅读过程始终的另外两个要素是情感与想象力。
调动情感?像个戏精一样读书?
这里蕴含着一个脑科学原理。
人类大脑的正中位置附近有一块叫做海马体的区域,主要负责接收记忆,海马体旁边的扁桃体则负责处理情绪。海马体和扁桃体是一对感情融洽、互相关心的好朋友,每当扁桃体因为人的情绪变化受到刺激时,海马体就会认为这个刺激是个重要信息,于是将其作为记忆储存起来。因此,人在感叹或惊讶时产生的情绪波动,大脑会记得特别牢。
所以说,边读书边调动感情有助于记忆。这也反过来解释了为什么学生时代的重复难以解决长时记忆的问题,因为学生在反复诵读或书写时情感上是消极和逃避的。与其说是读书训练,更应该说是情感训练,阅读时应尽情地释放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大岩俊之如是说。
下面再来说想象力。
这一技巧更多地应用于读后,前提是已经完成了读书笔记的制作,并提炼出了关键词。关键词作为回忆全文的要点,在记忆时可以应用首字自创单词法、故事创作法和便利贴记忆法。
首字自创单词法顾名思义是将关键词的首字母按顺序组合成新的单词,它适应于关键词较多且需要按顺序记忆的情况。
故事创作法是将关键词意向化地串联成一个小故事,脑洞越大、情节越离奇、越超现实,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
便利贴记忆法是提供一个现成的位置和场所,然后把关键词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驱动想象力让它们活动起来的方法。
如果想掌握以关键词为基础的更多记忆技巧,建议阅读东尼博赞的《超级记忆》,里面有更全面和详细的介绍。但对于阅读入门者来说,大岩俊之提供的方法不但足够而且上手简单。
以上就是大岩俊之打破读后即忘魔咒的秘密武器,主动意识,做笔记,调动情感和想象力。除此之外,也别忘了反复这位老丞相的一席之地,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专门采用一节的篇幅讲述了反复作用,指出重读不仅能强化记忆还能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温故以知新。新的一年诸位的书单一定又加长了不少,希望每一本好书都不会被辜负,而认识到读书有方就是不辜负知识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