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在拍《乘风破浪》这部电影,前后花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完成这部电影。随着科技的发现电影制作周期越来越短,电影院的电影也越来越多。每次选影片都很纠结,就怕看了一部烂片,对不起这两个小时。总希望上天能借给我一双慧眼,告诉我该看哪部影片。在烂片这么多的情况下,如何慧眼识别好电影?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认识电影》这本书是电影入门经典之作,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已经迭代更新了12个版本。这本书是电影爱好者的枕边书,因为从语言系统,构成要素,表现手段。。。。深入浅出地告诉你一部电影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巧。
这本书每一章节扩充下来,都可以写一篇电影指南。由于篇幅关系,我只能从最核心的角度来写这篇书评。对于我们这群吃瓜观众来讲,其实只想知道一件事:好电影是怎么样的?
对于这个问题,结合这本书,我的答案是:好的电影最核心的三好:好演技、好编剧、好故事。
好演技
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最重要原因就是目睹电影里的虚构人物的风采。如果电影中的角色正好是你家爱豆扮演,那就锦上添花;如果表演的很乏味,不管是谁家爱豆出演,观众都会觉得很失望。
一个好的角色,能成功俘虏观众的想象力,也会因为这个角色而记住你。所以对于演员来讲如何诠释这个角色,把这个角色演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的表演,决定了观众对你的喜爱。
一部电影,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都推动故事地发展。如果你是主角,你理所应当要演好这个角色。经典电影《阿甘正传》,角色就是一切,汤姆.汉克斯塑造的这个角色就是故事。
如果你是配角,那又怎样!能演好,观众照样能记住你。还记得在看《我是证人》这部影片时,很多人本来是冲着鹿晗去的,想要看小鲜肉。结果被朱亚文的变态帅给震惊了,当时还上了微博热搜了。这就是表演的力量,无论你是主角还是配角,首先演技要到位。
演员演技不到位,再好的角色都是糟蹋;演员演技不到位,剪辑师再怎么剪都无能为力;演员演技不到位,导演在怎么拍都是烂片。因为没有一种机器可以篡改演员演技,如果可以改,演员这个行业应该没有了。
我们看电影,不是只为了看小鲜肉,看颜值,这些东西都是虚的。我们是想跟电影里的角色来一场灵魂深处探索。在若干年以后,即使没有颜值,但是回想起那个角色,那个演技,会让人回味无穷。
对于演技,你可以看电影时问自己:这个角色表达是否到位,你有被这个角色触动心理某个角落么?
好编剧
编辑也可以称为“作者”。她创造了一部电影,从对白、动作、主题。
现在有很多作家,或者小说家转型当起了编辑,甚至是导演。像张嘉佳、郭敬明,但是他们拍出来的电影口碑却非常非常低呢?
《认识电影》这本书里提出这样的观点:成功的小说家很少成为好编剧,因为他们总想用语音承载大部分意义。但是电影是靠影像传达,太多言语会使视像减弱。
我不知道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我本人是比较认同。就拿张嘉佳《摆渡人》来举例。
这部剧就是几个故事散成一锅鸡蛋花,逻辑脆弱,强行穿插,前后衔接尴尬,为了摆渡而摆渡。全程靠旁白推动剧情发展。整部电影,由梁朝伟大段大段的旁白撑起来,一锅鸡汤,有一半不是人话。明明这些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不认识了。
我们之所以看电影,是因为要满足内心深处的幻想,能够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依靠大段旁白,让观众自己体会,这叫看书不叫看电影。编辑是将一切虚的东西变成实的,能把文字转化成图片,让观众能看见,这才是编辑要干的事情。
对于编辑,我觉得国内真的应该要学习韩国。韩国影视圈,编辑才是最重要的,投资人是看编辑来投资的,编辑可以选择导演,演员。编辑的地位是靠“作品”来说话。为什么这样做?因为韩国影视圈早已明白创意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地。反观国内,你有说的上名的编辑么?
编辑虽然不在大荧幕表演,但是她就像母亲,孕育了对白,孕育了角色,孕育了电影主题,从无到成型。所以我们应该对编辑给予尊重和鼓励。
对于编辑,你可以问问自己:这部路对白,动作是否做到位了?整部剧是从谁的观点来叙述?是否有画外音的叙述?如果你是编辑,你会怎么写这个剧本?
好故事
为什么好的编辑很重要?因为好的编辑创造出好的故事。
故事的新颖程度也决定了观众是否愿意花钱来看。就拿韩国大热电视剧《鬼怪》来讲,男一号角色设定是长生不老的鬼怪,而女主角是鬼怪新娘,只有她才能拔出刺穿鬼怪身体的剑,但一拔剑,鬼怪便会永远安息。这个设定带着强烈的冲突和悲剧色彩。除此之外,这部剧像观众传达的是:人性,生死。这部电视剧拍成电影,也非常牛逼啊。
反观去年郭敬明拍的《爵迹》,明星豪华,人气很足,技术先进,画面精美,但是这些都没有用,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一部影片连故事都没有,这还叫电影吗?我们只是看到一群以假乱真的3D充气娃娃,来了一场为了快感而快感,只有强度和速度性交仅此而已。
对于故事,正如《认识电影》所讲:故事可以有很多面,对制片人而言,它是有票房价值的财产;对作家而言,它是剧本;对明星而言,它是工具;对导演而言,它是艺术的媒介;对类型评论家而言,它是分类的叙事形式;对社会学家而言,它是公众情感的指标;对心理学家而言,它是对深藏之恐惧和共同理想的本能探索;对电影观众而言,它可以是以上总和,甚至更多。
对于故事,你在看电影时不妨问问自己:这部电影提供了什么故事?这部电影说明了什么社会架构?这部电影想要传递哪些深层含义?
你坐在电影院里,在大银幕上看到了什么?缠绵悱恻的亲吻?性感火辣的美女,纵横交错的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断体残肢?除去这些,你是否看到了影片的灵魂?我们习惯以某种惯性看电影,或者说是某种惰性,它引领着我们对各种货色的电影照单全收。但是一个有判断力和辨别力的电影观众敢于直面华丽的电影,敢于正视泡沫状的票房,然后果断地说:“看作品说话”。电影拍摄技术越来越高超,观众的专业程度也需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