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我度过了难捱的13小时,
惊慌失措,焦虑不安,百无聊赖,
不知所谓,惶惶不可终日……
一切仅仅是因为,
手机没电了。
昨天晚上19:30,手机仅存的20%的电量,我焦虑不安的在路口打车。
20:10,电量15%,电源显示为红色,终于约到车了。
20:20,电量13%,车主说正在来的路上。
20:25,电量11%,车主说另一位顺路乘客家里电梯坏了,还需要稍等一下。
20:33,电量10%,我终于坐上了车。
一个小时的车程里,我把手机音量和明暗度调到最低,无法玩手机的我百无聊赖,或正襟危坐,或假装入迷的听着车主播放的网络流行歌单,最后终于扛不住倚靠着车窗迷糊的打了个盹儿。
21:30,在我流出口水之前,到家了。挣扎着用剩余的3%电量按下了“确认到达”,手机显示“电量耗尽,30秒后自动关机”。
顿时我感觉到悲从中来,仿佛电影情节中队员用最后一点气力护送你抵达,然后虚弱的倒地,还深情的对你说,“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加油!”
我差一点要落泪,但想起回到家就可以用电脑玩ipad了,就坚定的走了。
21:40,我想吃点水果,可冰箱里没有了,下意识的想打开手机定,唉,罢了罢了。
22:55,该买明天上班的班车券,唉,手机没电,还是挤地铁吧,睡觉算了。
23:15,Ipad下好电影,定上闹钟,睡吧。
8:20,起床,挤地铁上班。
9:40,地铁到站。
9:43,居然下雨了,雨势还不小,手机没电,无法打车,无法用共享单车,甚至习惯了手机支付的我,包里没有半毛钱坐车。
9:59,冒雨终于走到公司楼下了,手机没电无法打卡。
10:03,终于将手机充上电了,感觉就像是重新找回了遗失的肋骨,热泪盈眶。
经过这一次经验,我深切的体会到了: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电量!
我们对手机有多依赖呢?
曾经有人说过,当你看到我手机电量不足20%的时候还敢出门,你就应该意识到我今天充满了冒险家精神。
手机电量不是满格就没勇气出门,
没有充电宝或是插座的地方分分钟焦虑上身!
只剩下20%的电?要命了好吗?!
很多手机在电量还剩20%的时候,都会弹出一个窗口,提示你“电量告急,是否要进入节能模式?”
你说进不进节能模式呢?
不进入节能模式,怕手机没电了你恐慌。
进入了节能模式,节能模式性能降低什么也干不了,你还是恐慌。
听到那一声电量告急的“叮叮叮”,不管你正在做什么在哪里,都会瞬间产生应激反应,焦虑不安恐慌不已,整个人都紧绷了起来。就像瘾君子毒瘾犯了一样的四处搜寻毒品一般的找充电器,解决方法就是拿出一根充电线快准狠的对准他的手机尾部戳进去,这样才能放松下来。
很多人说,放下手机,多和人面对面说说话。
他们说手机离间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碎片化的阅读让我们眼花缭乱却无法沉淀,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浅薄。
事实证明,他们的劝阻是有效的,我开始焦虑的玩手机了。
这一切真的都是手机的错吗?
没有了手机以后,人与人的关系会更近吗?
你会愿意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吗?
马东在这一季的奇葩大会上为我们这种重度手机患者正名,他认为放下手机也许并不会为我们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好处。
人交流的欲望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手机能阻挡的,人不交流的内心也是真实的,因为手机它代表的科技给了你自由,给了你从来不曾有过的,可以超越肉体周围这个社交圈,去和那些不认识的、遥远的、无关的、有趣的、你喜欢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交流的权利。
其实手机只是替罪羊而已,当有人试图与你交流时,可你并不想与他交流,于是你把注意力在手机上而不理他,他会觉得受到了羞辱,但是他又不愿意认为是你的问题,因为他觉得你们之间的关系是没问题的,所以他会怪罪到手机身上。
同样的道理,当你放下手机时,你就会深入阅读一本完整的书,更加专注于工作和学习吗?我认为不会,你只是把自身的问题也怪罪到了手机身上。
你放下手机也不会使你突然蜕变成海伦凯勒。
你说原本没有手机的时候,你和家人经常聊天,关系有多么的好,真的吗?
那也许只是因为当没有手机的时候,你只能和家人产生交流,你无从选择。而手机让你有了选择,我们通过手机跨越空间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聊天,这个时候你有了选择,你选择和那个让你感兴趣的人聊天,而不是你对面的这个人。
大家嚷嚷着碎片化阅读让人变得浅薄,但是知识被切碎,用更容易消化的姿态摆放在你面前,你喜欢阅读,就会明白书籍和手机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知识的载体。你如果不喜欢阅读也没关系,世界在拼命迎合你的阅读习惯,用更舒适的方式把内容喂到你嘴边。放不放下手机,都不会使你变得深邃,因为不好的书籍也会使你变得浅薄浮躁。
手机没有什么罪,科技没有什么罪,别相信那些贩卖焦虑的人和你说的话,你死死盯着手中那个小小的亮盒子,是因为你渴望更大的世界,和更有趣的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