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雨后,空气变得湿漉漉的。新年刚过,就迎来了这场春雨。本来还想着让它下雪呢,因为明天就是十五。母亲常说正月十五雪打灯的。外公把灯笼都给我买好了,只是非常简单的那种。我感觉就是个红桶桶,四周有镂空的花纹,里面插上小红蜡烛。下面缀着红穗穗。外公说这种安全也结实,明年还可以再用。以前在老家的过十五,都是妈妈用面粉和玉米粉掺一起和成面团,再捏成一月到十二月数字的形状。顶部会捏成碗装,还做成十二生肖的样子,出锅的时候,金灿灿的还透着水光。看看哪个数字里存水的多少就是今年哪个月的降水多少。这种从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我们这一代。那时的每一个节日都有着让孩子们着迷的魅力。母亲用家里的棉花捻成条做成灯芯,倒上花生油,晚上我们每个孩子会选上自己喜欢的,点上火,每个人手里端一盏。每家大门口的石墩上都会摆上油灯。蛋黄色的火苗顶着薄薄的青烟,在微微的风里忽左忽右的舞动着。散发出花生油的清香。月光下,整个村庄都在闪烁。像滑落到人间的星星。捧在手心里的,不止是一盏油灯,更是童年的梦。 出门时母亲给我们每个孩子用油灯照照眼睛和耳朵,说是能保佑我们这一年不得眼病和耳病。嘱咐我们油不要洒到身上,更要注意安全不要去点了材火垛。但一出了门,犹如流星跑起来,和小伙伴们一起追足,一会这个的灯被风吹灭了,两个人在对着灯芯点。一会那个的油洒在袄袖子上了。就看看谁家门口灯最亮把它的油倒进自己的灯里,有的干脆就直接端走了。村子里也不时能听到,哪个小兔崽子把我家的灯给端走了。反正都是孩子,大人们也只是喊喊,被偷走也是件快乐的事,说明他家的灯好。 满村里跑的也累了,也饿了,我们就干脆把面灯给吃了。
回忆起这些来,有些对城里的十五提不起兴趣来了。但就在这一个十五,却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我隔壁住着一家三口,叔叔阿姨都看上去年龄很大了,但她家孩子竟然才几个月大。后来听说是她家是有个儿子,7岁那年掉河里淹死了,隔了好多年抱养了这个小女孩。家里有个保姆,是她们老家的亲戚,叫小花,比我大不了几岁。叔叔阿姨都在煤矿上班,离市区比较远,每天到家都特别晚。所以,每次小花做饭时,都让我给抱孩子。我提着花灯和小花在街口等她家的主人,她就询问我在老家怎么过十五,我们互相分享着。结果她眼睛一亮,说要点个灯照照那个小宝宝的眼和耳朵,也保佑宝宝不生眼病和耳病。家里没有面灯,思来想去她就取来了一根蜡烛,让我抱紧宝宝,蜡烛被风吹的火苗不稳,我们就躲在墙角。小花举着蜡烛,给宝宝照了照眼睛,那孩子稚嫩的小脸在烛光里像个小苹果,眼睛又大又圆,长长的睫毛,我心里在想她的亲生父母到底是怎么了舍得把她送人呢。突然,孩子的哭声和小花的叫声几乎是一起来的,把我吓得差点松了手。孩子不停的哭,哭声引来了其他邻居,这时我才看到,那长长的睫毛没了。小花蹲在地上怎么也拉不起来,哭着说她想蜡烛离得更近点,结果。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阿姨把宝宝从我手里接走的,大人们都去医院了,我和小花一直哭到她们从医院回来,幸亏只是燎了睫毛,眼睛没有事情。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端过面灯,照过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