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小子还在读初二,那是我们亲子关系历史最差阶段。总因为上学写作业问题止不住的互相生气,有段时间横门冷对,看不对眼,先是言语对抗,再到缄默不言。
农村人形容俩人闹别扭“要他上东他上西,要他打狗他撵鸡,”其实这样还是蛮不错的,毕竟双方在彼此回应,说明在关注,甚至这种另类互动还生出些趣味来。
可是冷战却是直接无视,没有关注,没有回应。
没有关注谈何关爱。这种冷冰冰的关系,如同瑟瑟寒风,夹裹着刀子一下下割向心口,既爱又恨又无可奈何。
尤其想到小子上初一时候,我们还亲密无间。下午放学后玩斗牛游戏,彼此雄赳赳气昂昂斜着脑袋靠近对方,如同两只山羊拼命顶角。而经典的蒙眼摸人游戏,夜晚总是玩得不亦乐乎。
对比之下的感受着实难受。无计可施,痛定思痛,暗自思忖怎么了。
导致糟糕亲子关系的原因很多,我在上一篇文章《亲子关系不能承受伤害之重》详细说过。现实是最好的老师,告诉我们糟糕的关系看起来表现为情绪,根子却在理念上。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是对外界人事物态度的体现,反映了内心预期需要没有被满足。情绪本质上是拐弯抹角表达自己内心深处难于说出口的想法,是另类躯体言语表达方式,好比恼羞成怒的人,因为说不出说不过说不利索,只能通过张牙舞爪声嘶力竭表达内心观点,从人文角度看其实这是实属无奈的酸楚。
因此不是事情本身导致情绪,而是对事情的惯性思维看法左右了情绪表达方式。只不过,发怒、讥讽、对抗、冷战这些表达方式最下策,不恰当,急于求成,孤独求败,于事无补。因此改变理念要比控制情绪靠得住,更加靠谱。
要澄清的是,道理不同于理念。亲子关系中,我们也会说大道理,嘴上说着不分大小,人格平等,彼此尊重,我是为你好,实际上人伦不平等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换句话说,为何强调人人平等,唯一的解释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原本就不平等。
为何讲道理没有用,不是道理错了,而是这些道理针对的是别人。理念不同于道理所在,是理念指向自我,因此改变理念才如此重要。换句话说,只有把道理讲给自己听,要求自己做,严于律己而非严格要求别人,道理才会成为理念。
悲催的是,即便不学唐僧给人家讲道理,生活里不合理理念又太多。比如,家长认为孩子是学生了就该好好学习,作业就要及时完成;作为孩子面对家长就得礼貌有加,对于家长想法必须言听计从;比较其他同龄人来,要只能强不能差,不说文武双全也得人人夸赞事事出色;一句话,孩子得是超人家长才会略略满意。
做到这些的孩子有嘛,也许有~但那得是神人;能做到这些的家长有嘛,也许有~但那是骗人。这样的孩子不是真实的孩子,只是家长心里面的那个孩子,根本就是假想出来的孩子。
孩子是人,不是神,也不是超人,只是和家长一样普普通通的人,好吃懒做贪玩不愿多干活,家长不能这样理解,反而要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妄想孩子去做到,非傻即骗,掩耳盗铃骗自己。可是这样的家长太多了,我当年就是这样的典型。
把孩子当做活生生的人,这是处理亲子关系最重要理念。
关系既然是双方的,纵有再多委屈不甘,也要改变。那么谁来改变?教育界有句话,“谁在痛苦区谁改变”,我感觉到了痛苦当然只能自己改变。心理界也说,“你变了,你与别人的关系就变了,这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再说了,我也只能自己改变,因为小子不理睬我啊。
如何做出改变?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我们无法用导致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用心理大咖李克富教授的话说,用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是无效的。
以前对于孩子是苦口婆心讲道理,满怀希望提要求,严厉批评写作业,现在首先闭嘴,不讲大道理,把对准孩子的枪口转移过来。有人总结过与孩子沟通的经典七字秘诀就是:闭嘴闭嘴再闭嘴。真是意味深长,谁用谁知道。
然后坚持理念,孩子和咱一样都是普通人。正如家里一把手告诫的,做好自己的事就行,别管孩子太多,人家写作业是自己的事,何况学习成绩还不错,不管孩子就是最好的管他。
不讲道理,有了理念,试着“山不动我来动”“心动不如行动”“有效比正确更重要”“关系中谁变谁受益”。余下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唯一的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具体来说,首先就是每天写卡片。买了些花花绿绿小便笺,一沓几十页那种,一端用胶水黏在一起。每天写一张或几张撕下来贴到孩子的房间,床头,衣柜,饭桌,书桌,墙上,门上,反正看得到的地方就行。
因为纸条实在太小,需要简短表达,正好适合有感而发。大都根据观察孩子在家表现,发现优点,积极点,乐观,长处,一点点小事,三两句话刚刚好。也会把读书遇到的金句抄录,把心理理念写出来。
这种大概坚持两年,直到考上高中。刚读高中时候他发了个QQ说说,拍了张我写的一堆交流卡片,有同学好奇问是什么,他自豪回答那是老爸写给他的卡片。
开始这样做,拿不准有无效果,只是我觉得这个方式很有趣,适合我的特性,毕竟遗传角度看我并不善于表达感情。事实上自然多虑,亲子之间对立不过情绪交流方式不妥,都知道都不容易。有次家里一把手问我卡片上落款的“MP”啥意思,小子一旁说拍马屁呗。
再后来,开始尝试着写文章,大概一周一篇,就自己对小子的学习看法,生活经历,学习表现,积极关注,写成文章打印出来,放到他屋子里就ok。因为,写不写我的事,看不看他的事,如此甚好。这个做法坚持下来很长时间,乃至后来每天连写“高考伴你行”120天直到高考。
对于生活里的事情,有了前车之鉴,也就比较有意识的尊重孩子,虚心听他的意见。比如去看望他爷爷奶奶,他想早些回家就早些,想在外吃饭再看望也OK,形式不再重要,心的表达最关键。
平时饭桌也会讲讲笑话,自我嘲笑,比如聪明绝顶的珍贵头发,自我吹捧当年多牛,考试考证手到擒来,可以说除了不主动谈学习啥都谈。
与此同时,我努力坚持做自己承诺的事情,一诺千金。拍小子国外带回的风信子,从栽种到发芽至开花,一天一拍不间断坚持三月。每天默写一页教育、心理、NLP理念,写完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整整一百天。还有后来的一天一涂千字文,至今接近两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的事情不多说,可是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前几天他发回一篇大一新生发言预备稿,有一大段描述每天抄写一首诗经的感受。想来学理科不太感冒文字的他,能够坚持下来,接受我的建议,或许与我之前身体力行有关系。
孩子能做的事坚决不替代,但是孩子不能做的事,家长要坚决去做,这也是李克富教授的金句。
我也实践过一次,效果显著。高考前参加自主招生与综合评价测试,这些事情孩子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准备,只能由家长来做。选择符合条件高校,筛选适合小子的,准备各种各样资料,撰写推荐信,网上报名,填写资料,扫描证书,上传文档,一趟趟跑学校签字盖章,最后拿出几个方案交孩子选择。这相当于家长是设计师,孩子是拍板定案者。
后来小子随口说过一句肺腑之言,说这是我们家庭关系最和谐的榜样时刻。
遇到问题不可怕,齐心协力设法解决才关键,指责抱怨只会徒劳无益,发泄情绪更加糟糕。
如何把糟糕亲子关系搞好,长篇大论下来,三言以蔽之:家长怎么做远比怎么说要紧,家长用心观察比自以为是关怀要紧,家长是什么人要比要求孩子做什么人要紧。
当你陪着孩子慢慢长大,目送孩子渐渐成熟,可以说,与其是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如说孩子在帮助我们长大。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感谢孩子给予我们做父母的信任、爱、挑战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