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如果你问一个朋友,你了解自己吗?他大概会茫然的点点头,如果让他形容一下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一般人会说,我是个急/慢性子、比较感性/理智、对朋友如何、对家人如何、对工作如何……
嗯,他根本不了解他自己,因为以上这些形容自己的方式是错误的。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了解自己呢?
我是谁?
奇普•希斯和丹•希斯的书《开关》中所写,在一个变化的情况中,“缺乏认知度是最大的障碍”。如果您能做到“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您就会获得最大的成功机会……
我是谁?——会让人获得更深层次的自我意识,找到更伟大的人生意义!也会让人有些许恐惧。
- 现实与梦想的距离
- 自我怀疑与否定
- 明明有被人羡慕的工作和家庭却失去了动力和方向
- 童年的阴影
- 心灵伤害难以自愈
我是不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呢?当我知道我到底是谁之后会不会完全崩溃?
我不是谁?
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
过去的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
大多数人都毫不犹豫的接受,也特别能理解。
我们总是用过去发生的事情来证明我们到底是谁,却不知道我们的大脑早就把记忆中的事情经过了加工和改良,甚至把能证明“我是谁”的事情胡乱组合,所以那些能够“证明”我们的回忆都是我们下意识的进行的身份的选择,并不是事实。
这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记忆,是将来自大脑不同区域的回忆建设性的重组一番,然后储存起来,因为存储记忆时,每个记忆点都要重新连接,而在连接过程中常常会出错,在纵横交错的记忆网中,除了需要存储的记忆碎片外,还有很多你的其他经历,这些经历都是高度敏感的,很容易混进你的故事、信仰、知识的回忆之中,储存在记忆里。
我们总是牢牢抓住那些给我们带来特别负面影响的事情,在把故事讲给自己听的时候,我们已经对自己下了判断——可能还是永久性的判断。
我们以为回忆里的故事展现了我们真实自我的本质,实际上那只是主观的臆断。
我们并不是回忆里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只不过是个讲故事的人。我们的过去根本毫无意义。
所以在回答“我是谁?”之前,请先把自己从过去的故事中解放出来,立足于当前的情境。
清理鱼缸
我们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如同生活在一个漂亮的盛满清水的鱼缸里。
我们开始有了人生经历,并用这些经历组成了我们的记忆——经由我们的过去改编的故事——它定位了我们是谁,这些故事就如同在我们原本干净的鱼缸里拉屎一样。
妈妈从来没露出过慈爱的样子——我肯定不招人疼……拉屎了!
好友离婚了——看来根本没有白头偕老这回事……拉屎了!
如果你的鱼缸从未换过水,那么你已经看不到周围世界的样子了,因为你眼前都是你的排泄物。
打扫自己的鱼缸!
抛开对过去的怨恨和对将来的恐惧!我们绝不是自己认为的那种垃圾人!
想法和情感都代表不了你
2008年,马克思•普朗克人类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所的神经学家做了一项研究,研究表明,在您大脑做出决定后7秒,您才能感知这一决定。
所以,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而我们的想法也不能代表我们。我们能够感知想法,但是我们并不是想法。
同理,情感是一种生理反应,并通过思维表达出来。所以情感也不能代表我们。那个脾气暴躁的女人不是您,那个想要一辆摩托车的男人也不是您。您可以跨过这些情感陷阱。
真实的你就躲在你所谓的“自我”背后,躲开人生的故事、凌乱的思维和复杂的情感对你产生的影响,解脱自己,躲在表象之后的意识和觉悟猜能代表真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