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留意过,自己在作画时,会有内心戏?(内在对话)
比如:
A、“这只手臂画得不像。”
B、“那个脚我怎么都画不好。”
C、“这条线还要再向里一些。”
如果你也有类似想法,那么你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时常在作画中进行一段内在的对话,这些对话有的可能对你创作有帮助,有的则会妨碍你作画。
这是我在《素描的诀窍》里学到的第一课。
内在对话,可分为2类:批评性对话、实用性对话。估计你也看出来了,开头例子里AB属于批评性对话,C属于实用性对话。
这两种对话有什么不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批评性对话,比如“这只手臂画得不像”,它只是对自己所做的努力加以判断,没有提出积极的建议,导致一种自我干涉、自我分析的批评模式。好比有人老给你提意见,又不提出解决方案,结果脑子里就一堆浆糊,老觉得很多问题,但又不知怎么解决,于是你开始紧张,想要逃避。这样很快就会失去对绘画的耐心和信心,尤其对于初学者。
而实用性对话是一种发生于你和所画对象间的对话,能提供给你有关形状、角度及度量的信息,使得你更好地把这些元素表现出来,让你更关注画画的过程。打个比方吧,实用性对话更像是你的好教练,从不批评你胖,而是直接给你安排好每天的运动和饮食,日复一日,让你的身材越来越好。
那么怎么养成“实用性对话”习惯?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对自己讲批评性对话,要改变它也不难。书中提到2点非常简单而实用的建议。首先是:
把眼睛集中在作画对象上
作画时你看哪儿?是画作本身,还是作画对象?不妨做个试验。当你作画时,让别人在一旁边观察你的眼睛,眼睛停留在作品上的时间长,还是作画对象上的时间长。
作画时眼睛看哪里,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提高水平的关键。眼睛集中在作画对象上,就会画得好些。
你可以试试看,当思想主要集中在作画对象上,就会产生实用性对话,它能提供给你作画对象的信息。然后你就需要进行第二步:
描述作画对象,重复诱发词
诱发词,是这样一些词语,用于描述出你在作画对象上试图捕获并表达的感觉。比如“尖”、“长”、“锋利”等词语。当你的手在画纸上移动时,轻声说出这些诱发词,能让你保持对面前对象的感觉,同样也使得你能更准确地创作。
而把实用性对话应用到整个作画过程,就是先观察对象,然后眼睛移到纸上画,再观察,再画,重复几次后,尝试盲画(眼睛看着对象,手则不停地画),如此重复,直到完成。总体来说,还要要把更多时间放在作画对象。
后记心得:
上面提到的是 《素描的诀窍》 书里的部分内容,我试着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梳理。
另外,我发现,实用性对话,不仅对画画有用,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常常会产生内心对话,关注自己的内心戏,能帮助我更好的处理日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