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君的猜忌
宣政三年(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驾崩。到了六月初二日,皇太子宇文赟就在宫中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继位。按照定例李渊也以“唐国公、柱国大将军”的身份参加登基大典,因为新君继位是举国欢庆的大事。
然而大典的第一个环节就把满朝文武给震惊了一把。按说新君应当在先帝灵柩前继位并下诏宣布自己的合法性的,顺便再表明一下勤政爱民的态度。但是宇文赟完全不管这个,他在北周武帝的灵柩前破口大骂:“你终于死了!不容易啊,我被你压制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当家做主了!老东西,好好去和宇文家的先人聊天去吧……”
李渊站在自己的班列中一言不发。因为此刻的他虽然早就知道太子是什么德性,但是没想到居然能够恶劣到这个份上!齐王宇文宪当堂喝止:“皇帝不可无礼!先帝驾崩本是国丧,你应当尽人子之孝道才是。”宇文赟转过身来恶狠狠地对齐王宇文宪说:“朕的好皇叔啊!朕心里很苦、很累,每天要在他跟前装成一个好孩子,一旦让他觉得不对劲就动辄斥骂责打,换你你不生气么?孝道?他有什么地方可以让朕尽孝的!”说罢,他直接就奔了正武殿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基然后改元“大象”。在他的第一道圣旨里没有什么“大赦天下”,有的只是安排皇室亲王的命令。
越王宇文钊、齐王宇文宪以及相当一部分皇族要么被杀,要么被外放地方。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皇帝是要搞集权,要树立绝对的权威!李渊深感不妙,认为长安城已经不是个可以待着的地方了……
于是,作为两朝旧臣,李渊主动上奏北周宣帝宇文赟要求外放地方历练。他给出的理由是“北地突厥犯边频繁,为保证北方安定而往镇北疆”。北周宣帝那里看不出李渊的心思?但是在他看来只要不影响皇权,那么怎么着都行。更何况自己那“天杖”可摆在那里,任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在得到了准许的圣旨之后,李渊一刻没敢耽误,他生怕皇帝反悔走不脱!因为皇帝不仅在清算皇室宗亲,还在清洗外戚。而所有外戚之中最为显赫的就是天元大皇后杨丽华的父亲、当朝国丈、随国公杨坚。李渊按照辈分又是自己的姑父……
李渊举家抵达北部边境之后,静静地观察着长安的一举一动。周武帝平齐后,实际上整个北周帝国只有两个敌人——突厥与南陈。陈后主昏庸无道,以文人呷客为相搞得当地乌烟瘴气。但是碍着长江天堑,目前还无法动他;突厥有五位可汗,都是阴狠毒辣之人。所以,李渊着重防卫突厥南下,同时不断向长安表示忠诚。
北周宣帝看到李渊尽心尽力护卫北方安宁,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他也开始注意培植自己的亲信集团,在他的计划里已经刘舫、郑译一类的东宫旧臣提拔到关键的位置上来。与此同时,对于异姓国公,他也是在考察谁能用谁不能用。在他的心里杨坚是个既有野心又有实力的人,绝不能用。所以,想来想去就想到了这位唐国公李渊。
可是李渊七岁继承爵位,能够靠着自己的胆识做到柱国大将军并非常人。而且多疑的北周宣帝想到他背靠突厥而且握有重兵,害怕一旦李渊自北方起兵往南打会造成很麻烦的后果……毕竟当年西魏北周就是这样建国的。北魏孝文帝曾经搞过汉化改革迁都洛阳,结果导致了六镇兵变。而六镇兵变又导致了好好的北魏帝国分裂成西魏和东魏。之后呢?
之后东魏的权臣高欢篡位,建立了北齐;西魏的权臣、也是他宇文赟的祖先宇文护也篡了位,立了北周孝闵帝建立了如今的北周帝国。这样惨烈的教训,他如何能不害怕呢?因此他宣召刘舫入宫商议对李渊的处理。
刘舫听完皇帝的疑虑,淡然地说:“陛下何必担忧李渊呢?臣与杨坚、李渊皆为太学同窗。因此臣颇知李叔德为人。他可是少年老成,但是从来都是个孤高的人,不与任何人进行任何争斗。当年杨坚可是我们这些太学小朋友的领袖,而他李渊只是顾着课业,根本不管谁是头儿谁不是这种问题。就这么一人,臣以为其必不会有二心。”
然而北周宣帝的疑虑依然存在:“可是朕每想起宇文护创业之时废掉魏恭帝而改立孝闵帝的故事,心里就一阵发凉。当年大一统的魏帝国不就是因为六镇兵变往南打才分裂的吗?”刘舫摇摇头,回奏道:“臣请陛下降诏把李叔德调离北疆,放到其他的一些偏远地区做个太守、刺史就行。毕竟只有让他无法插手军界,方能高枕无忧。”
李渊在处理北部边疆的防卫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老到手段已经令朝野侧目。他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因此逐渐开始只管一些重大事项。至于其他的日常事务,李渊基本上全交给手底下的将领自行处置。他无论怎么说也是北周的贵族,跟皇帝转弯抹角也能沾亲带故。因此地方官也是对他极力迎合,希望能够谋求个好前程。
李渊对于地方事务的兴趣其实并不大,他之所以尽心尽力完全是因为必须避免皇帝的猜忌。以前周武帝在位时法令就已经十分严苛,几乎达到了社会忍耐力的极限!而当今天子居然搞出了个残暴无比的“天杖”,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李渊知道何为“天杖”,那是“杖二百五十,上不封顶”!换句话说除非铁人,否则绝对难以在棍下活命!因此他一再告诫与唐国公府有交集的一切人:“我们虽然地处北疆远离京师,但是我们的一举一动皇帝全能看在眼里。因此你们务必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大意!皇帝性情残暴,就是阿史那太后也不敢轻易制约他。”
因此,长安的酷吏几乎抓不到唐国公李渊的一丝把柄。这周宣帝继位之后就立刻上马了一个大工程——天台宫。至少四万民夫被强行征调,死在工地上的人不计其数……凡是不愿意上工地服役的,要么被杀要么就被流放或者充军。然而这也给了李渊一个了解京师动态的绝佳机会。
凡是被发往北疆的戍卒,李渊一律好酒好菜招待。他在唐国公府经常秘密设宴款待这些人中的一些类似领袖的人物。由此,李渊得到了一个消息:皇帝认为自己“天子”的名分不够高,决定提早禅位皇太子宇文衍自己做太上皇。为此,皇帝可能下诏将各地的王、公、侯、伯、子、男等皇室宗亲、贵族以及相当一部分人召回长安参加禅位大典。
李渊嘴上不说,心里十分高兴。因为他知道一旦皇帝下诏,那么自己不仅可以离开这苦寒之地回归长安,还能够亲自在那虎穴龙潭之中亲身解决一下猜忌问题。因为他越刻意躲避越容易招致猜忌……
很快皇帝的圣旨就到了,不出李渊所料是要征召外放贵族回京。可是李渊害怕这是矫诏,毕竟以前这种例子不少。因此他开口询问前来传旨的宦官:“内侍留步。陛下初登大宝,怎么会如此仓促就要禅位太子?太子殿下才八岁,根本不可能亲政哪!”那宦官低下头欠身道:“老奴奉陛下之旨前来召公爷回京,别的一概不知。但是唯一能说的是陛下可能会以‘太上皇帝’的身份代行皇权。”
李渊送走了传旨的宦官,心里已经有个谱了:因为一旦禅位大典礼成,那么皇太子宇文衍就成了新一代皇帝;与此同时阿史那太后就升格为太皇太后,而宇文赟夫妇则一个做了太上皇一个做了皇太后。如此一来,不管怎么看这个暴君依然是权力最大的。
因此,李渊在万般无奈之下怀着复杂的心情前往北周帝国的心脏——长安。那么在他的前方,又将有什么样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