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目光
——读杨绛先生《走在人生的边上》
不久前,读了杨绛先生《走在人生的边上》,阅读中,始终觉得自己被一份慈爱的目光温和的笼罩着。
《走在人生的边上》是先生九十六岁高龄时的娓娓笔谈,在文章的开始先生就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
一个近百岁的老人,站在生与死的交汇点上,坦然的梳理人生的过往,审视人生的前路。不知我的理解是否精准,其实老先生是在用那经过岁月沉淀和洗礼后愈加澄澈的目光,打量着生命的过往与将来,将生命的解读赋予了超自然的体验,解析了生命存在的灵与肉的二维结合,探求了生命过程的修炼之道。
这份打量里涵储了“淡看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的柔和。
也许因为老先生已经站在了生命的制高点上,对生命也就有了一份超越常人的解读,她关注着生命中一些用科学视角无法解读的因果关系与超自然的力量。先生不再圉于政治的或哲学的立场,从历史记载、民间记事、亲人自述、亲身经历谈起了鬼神,谈起了因果,谈起了生命科学或自然科学未能注解的现象,认为“看不见的未必子虚乌有”、“不能认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进而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的个性因天生而各异。这是柔和而深邃的生命探析之眼,这份祥和的目光里,充满了对生命更加厚重的理解,尤其是对另一精神世界的关注与审视。暂且放下唯物与唯心的是非之论,生活中确有不少玄妙灵异让我们茫然着,像我们老家农村常见的“为小儿招魂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妻也用她儿时溺水的经历解说过这类的“难以明说”。现实中的我们每日为生活的琐屑得失、纷争所累,很少能静下心来思想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大概只有像先生这样久长的穿越人世间仆仆风尘,感悟了生命真谛的人才能拨开遮眼的云雾,看到生命的实体之外,解析生命存在的灵与肉的二维结合吧。
先生说,生命是灵与肉的结合体,人的本性具有以满足肉身需要的食色之欲和满足心灵道义需要的灵性良心的双重性,其实这是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对生命的解析。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物质的承载(肉体)和精神(灵性)的支撑,肉体的食色之需左右着精神的建立,使精神有高下之别,低下的精神就是各类贪欲的膨胀,高尚的精神就是灵性良心的建立、就是修养。生命的过程就是肉体的欲望与灵性良心的博弈过程。有了这个理解作为铺垫,先生面对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目光中就多了一份淡然、从容与宽厚。正如她在文章中写到:“……在我们普通人之间,道德高劭,能克己为人的也不少,很多默默无闻的人都做到了克制小我而让灵性良心占了上风。尽管他们达不到十全十美,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人情味吧。只要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一位96岁老人对人生的解读,同时也渗透着老人家那份岁月积淀下来的宽容。
面对来自灵魂的力量,先生是唯心的,先生认为人命天定,“但是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这就是肯定和直面人生来的不平等。面对人生中灵与肉的博弈,先生又是辩证的。认为人能修身,是能够自我完善的,锻炼自身是做人的最根本要求,只有在善恶杂糅的人生中砥砺出纯正的品色来才算是有价值的。我想,在这个人生修炼的过程中,先生更多的是关注于灵魂的塑造,也就是灵性良心的日趋拔高。这也正如先生所言:“这个世界好比一个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的灵魂。”
对于这些灵魂,先生那近乎洞察了一个世纪的目光也有些迷茫了,是一种释然的、不苛责的、宽宥的、理解的迷茫。
夫子云:“未知生,焉知死”
我更迷糊了,惬意的眩晕在先生笑意盈盈的和蔼目询中。
“存在即合理,我们要善待人生中的一切存在”,先生,您是这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