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人,已然成为“新好男人”、“经济适用男”、“结婚首选对象”的代名词。
上海男人的好,不是最近十年才开始被广为流传和家喻户晓的,余的认知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上海男人”就是——居家过日子的表率。
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绝对不是仅仅用在贤妻良母身上,男人也同样可以内外兼修,德才兼备。
小农经济时代是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建国后的几十年里,斗转星移,岁月更迭,上海男人始终以“不变应万变、处事不惊”的做人准则和生活态度,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周遭的环境和社会。
上海男人具备的优点估计是全世界任何地区的男人加在一起都无法比拟和相提并论的,是融合在血液里、基因里、代代传承的美德和品格。
上海男人令人惊叹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他们心甘情愿地负担起家庭琐事和儿女教育的繁琐复杂的义务和责任,更体现在他们对于外界对他们的嘲讽和误解,从来不会去主动解释的清者自清的态度。
许多外省市的人尽管嘴巴上常常讥讽嘲笑上海男人如何没有底气和缺乏作为男人应有的刚骨,私下却无不叫自己的女儿婚嫁时尽量选择上海男人作为夫婿首选。
上海男人是集齐了低调、谦逊、处事周到和细心体贴等综合素质的“新结婚时代婚姻对象最佳选择”。
人无完人,要说缺点,余以为应该只有“安分守己”这一个缺点。
上海男人大多不会去选择自主创业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
他们都但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守着爱人和孩子,心满意足地过日子。
妻子和孩子在品尝着他们亲手烹调的美味佳肴时,能够给予他们的劳动所得一定的赞美和肯定就是对他们付出的最大精神酬劳。
即便偶尔妻子有些娇嗔地发嗲道:“哎哟,今朝这青菜炒得有点咸哦。”
他们也会连连点头、虚心接受批评,有则改之。然后乖巧地主动去洗碗碟,收拾床铺。
全国人民经常会诧异地问:“那上海男人又要赚钱养家、又要带孩子做家务,那上海女人到底干嘛?”
上海女人会眉角上扬,瞥一眼,轻飘飘地透露出一句傲娇的对答:“阿拉负责貌美如花,气质优雅。”
在上海所见的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模式大致都是如此,男人从小就被调教得必须要有绅士风范,成为一位谦谦君子。白天努力工作,应对职场各种挑战。下班回家路上买菜,到家做饭洗碗,伺候老婆子女,任劳任怨。还都是发自内心的满心欢喜和自觉自愿。
思想境界相当佛系。堪称为人世间里的“智慧菩萨化身”。
这种融合在人间烟火气息里的大无畏、略带点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值得发扬光大。绝对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共处。
在上海,尊重女性是最基本的社交礼仪。
男女平等是最基础的社交概念之一。
我亲眼所见我的外公,今年已经90岁的耄耋老人,是如何和我的外婆风雨相伴近70个春秋,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地过了一辈子。
我外公从不发火,温和的秉性,保持了一生。
一辈子不过问家里的经济状况。
我外婆爱买什么都随她心意。只要不负债,吃光用光身体健康。
他整天乐乐呵呵地,如今还每天照顾87岁行动不便的妻子,毫无怨言。
“男人嘛,让着、尊重女人,不是天经地义地嘛。做夫妻就是要好好听老婆的话,听老婆话的男人才会发财。”这是我外公一辈子挂在嘴边的座右铭。
上海男人拥有“大智若愚”的魅力人格,表面上看似处处忍让,保守谨慎,实则是“宰相肚里能撑船”、“退一步海阔天空”天生的从容淡定和宽宏大量。
信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做人准则、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打细算地过着平淡而恬静的小日子。
懂得把握分寸和进退取舍,宁可自己吃亏,也绝不随便占他人一分便宜。
言出必行,讲究一诺千金。
男人嘛,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上海男人内心隐藏的正义感和是非判断能力,一般普罗大众根本轻易无法察觉。
1978年年底,震撼全国的云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发,领导这次知青大罢工的是一名上海籍知青,叫丁惠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
这不就是阿拉上海男人的典范吗?
上海男人不是世俗价值观里高调的江湖好汉,而是大隐隐于市的平民英雄。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的事和人 ,在上海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大家觉得这很正常,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根本没有必要天天大肆宣传。
久而久之,大家都淡忘了上海男人内在的血性和刚毅。
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特点着实难能可贵,但愿可以一直保持下去。
最后必须说一句实话,全世界的女人现在都想嫁给上海男人,真是一点儿都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