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特别喜欢过生日,并不是期待长大一岁的成熟感,而是很单纯的喜欢趁着生日的名义,跟不同的朋友一波一波的庆祝,许了很多愿望,吃了很多蛋糕。
从前年开始,生日有了不同的含义。会在临近生日的时间思考,自己这一年到底是怎么过的?
有了这样的思索,也有了迷茫和不满足。
那时工作很忙,虽然每天都非常充实。但难免时常会感到焦虑,忘了之前看过哪篇文章里写,有种人是被焦虑所驱动的,我想我就是。
在工作里,即使很努力尽责,也担心是不是会缺乏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或经验,而没能做得更好。也害怕自己会不会有一天发现其实在原地踏步,没有足够的保持学习而变成井底之蛙。
有时候也会想: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如果不是,那到底想要什么?
在之前的《职业迷茫 | 什么样的工作适合我?》里我写过自己那个时期做过的种种尝试。
这次打算说说,我在近一年里陆续看的关于迷茫和人生规划的3本书。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
第一本是去年一个朋友推荐我看的。
作者一稼有着让人羡慕的背景:上海交大毕业,哈佛商学院进修,30岁跻身渣打银行中国区最高管理层。
但她发现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做一个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一直努力地读书,工作,升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对如何和异性相处一窍不通;睡眠质量差,健康完全处于失控状态;从来不知道使命是什么;对投资理财没有概念,30岁时没有积蓄;习惯了做女汉子,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女性魅力...
在她迷茫的过程中,花了5年的时间,前后100万进修,参加了各种类型的成长类进修辅导培训课程,读了大量书籍,考取了各种资格证书。
这本书就是在她学习,思考和体验后整理集合的内容。包括了七个章节:目标管理,内心能量,爱情经营,职业管理,寻找使命,财务管理,健康管理。
她就是旁人眼里羡慕的有好学历,好工作和好收入的人,是最不该烦恼和迷茫的人。
但就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样,当一个人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等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
追求自我实现的路上,每个人都要经历不同的烦恼,纠结,但好在这本书的作者走在前面,已经花了很多精力和资金去执着,并亲身体验总结成书。这类型的书很好读,因为每说一个方法,都配着作者的亲身经历,让你马上能够get到,如果做了xxx,就可能会有xxx结果。
《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
这本书有很长的名字《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 一张画布重塑你的职业生涯》。之前在不同的职业规划师那里听到过推荐,一直放在我的“想读”书单里,今年正好买来看了。
包括了5大部分:
1. 画布 - 学习如何利用关键工具描述分析组织和个人的商业模式
2. 思考 - 反思人生方向,协调个人期望和职业发展
3. 修订 - 利用画布和个人分析调整或重建你的工作生活
4. 行动 - 让我们付诸实践
5. 补充阅读
这本书的外型就和平时常见的书不太一样,是长方形,短边翻开的书。因为里面有很多图表和图片辅助说明,这样的设计更方便阅读。
除了外型设计比较特别之外,还有个特别之处是,这本书的创作有来自43个国家的328位协作者的参与。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协作者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有客户经理,广告主管,销售员,税务律师,团队领导,还有医生,知名博主,企业家,历史学家,甚至一些不算常见的遛狗师,滑雪运动员,人生探索者…等等。
有了这些人的参与,提供了很多职业的真实案例和不同的思考角度。因此,这本有图文解释和非常多真实案例故事的书,并没有像它的书名一样,感觉会有难读或者枯燥,反而是一本很容易上手和引起阅读兴趣的书。
里面提到的方法和工具使用率很高,比如“商业模式画布”的工具,企业可用,个人也可用。最好选择纸质版,因为有很多环节直接在书上留了空白,等你看完观点和方法后,直接使用。
看这本书的重点就是要跟着里面的指示边看边写写画画,如果只看不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这本书的主旨就如它的副标题说的一样“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作者是两位跨界的设计师,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都曾是苹果公司的设计师。他们并不满足于设计有创意的产品,希望设计思维能运用到人生规划中,让生活变得有趣。
他们相信这些已经在商业上被论证过的设计思维,可以帮助大家知道未来想做什么?于是,两个人一致决定要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运用设计思维帮助大学生设计毕业后的人生。这本书,就是课程的精华内容。
我们有时会陷入一些误区,比如“大学的学位决定了职业的生涯”,“只要获得了成功,就会感到幸福”,“一切已经太晚”。而这些误区,将会在这本书里被一一驳回。它没有像一些成功学的书,给你打鸡血说要坚持,要坚定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要找到自己最适合的路…
反而用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节奏,告诉你:重新去定义自己的问题,如何拥有多个选择,怎样低成本试错。
而且,告诉你所谓的人生设计,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整个过程和目标都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也会更有趣。
开始工作后,我非常羡慕有些人,似乎在很早的时候就计划好了要去怎么过这一生,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使命。
偏偏我不是,我非但从小就很少想过要怎么过一生,甚至连长大后也没有多花太多心思去思考。总觉得能顺其自然,但顺着走了很久,虽然没有什么大错,但所谓的清楚明白并没有如期而至。
记得读幼儿园的我和家人玩的游戏:
家人:长大了要做什么呀?
我:上小学!
家人:上完小学呢?
我:上中学!
家人:上完中学呢?
我:上大学!
家人:上完大学呢?
我:…… (超纲了)
看电影《无问西东》的时候,我对有一段情节印象非常深刻。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文科成绩全优,但却选择了他成绩不够好的实科。老师梅贻琦问他原因。他说,因为最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实科。
老师说对他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
有一种麻木的踏实
但丧失了真实
我每次重温这一段的时候,都有种电流击中的感觉。
我会经常习惯性的让自己忙碌起来,把日程表排满。每天过完的时候,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然后踏实的入睡。久而久之,却有一种麻木的踏实感,这样的”忙碌“和”充实“成了我自然而然的习惯,但当一件事情成为习惯,甚至是本能的时候,就容易忽视了,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回到电影里,吴岭澜问梅贻琦,什么是真实?
老师说,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
和谁在一起
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
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吴岭澜当时似懂非懂。
然后故事切换到几十年后,吴岭澜从清华的学生,变成了西南联大的老师。在日军的飞机轰炸中,躲在土洞里给学生们上课,其中就有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
吴岭澜对着学生们回忆自己年轻时,说:
“世界于你而言,毫无意义和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的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的梦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听到这段话的沈光耀,跟当初听到泰戈尔演讲的吴岭澜一样,最终还是听到了自己的真实。
所以说,如果能早点知道自己打算怎么过这一生,是件幸运的事。但如果还不知道,也总不算晚,也不必羞愧和焦虑。
幸运的是,在迷茫时探索人生的意义,有方法可寻,有工具可用。但更重要的是,抱着这样的好奇心去求索和试错,一切并不太晚。
我专门找了一本活页的本子,来按着这些书上提到的方法和工具去做思考和记录,也看着自己从毫无头绪,到渐渐明朗,几个月过去了,不敢说有了多么肯定的结果,但可以告诉你的是,这个过程有一点点痛苦和纠结,但非常的有趣且值得。
祝你也享受这个充满惊喜的过程~
最终找到那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